欧盟及欧盟发展史
首先,我们来说说欧盟。
依据1993年11月生效的《马斯克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而建立的欧洲联盟,是在欧州共同体的基础上产生的。
欧盟的定义:一组国家,在各自政府逐步转交主权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建立一个共同市场、经济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使成员等互利的基础上结合成为区域经济和政治联盟。
欧盟的三大支柱:
共同体支柱( 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
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
司法与内政事务合作
欧盟的成员国:
欧共体创始国为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
至2009年1月止共有27个成员国,他们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瑞典、芬兰、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欧盟发展史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法国首都巴黎签署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1952年7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不仅是六国境内建立一个自由流动、自由竞争的煤钢市场,更重要的是,各国从此将管理权交给了具有“超国家”性质的 “共同体”,煤钢共同体的成立,大大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了各国资本的相互渗透,从而为西欧实现全面的联合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欧盟经济一体化长达五十年多年的实践历程有了最重要的开端-----欧洲统一运动向历史迈出了决定性的第一步。
1957年3月25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署旨在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条约(又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标志着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飞跃。
《罗马条约》为经济共同体确定的主要活动内容包括:建立关税同盟,废除阻挠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实施共同农业政策,逐步协调经济和社会政策。与《巴黎条约》相比《罗马条约》更具有自由市场原则的导向。 《罗马条约》的目的是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关税同盟的建立和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两大支柱)。那么到底何为农业政策?何为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
对内产行减免关税和贸易限制,商品自由流动;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和对外贸易政策。
从1958年1月1日起,分三个阶段实现。每个阶段4年共12年,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各消减
30%的关税,第三阶段消减40%的税率。于此同时,还要建立共同对外关税,并取消成员国之间贸易的数量。
共同农业政策:
五个目标:
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并通过保证农业生产的合理发展,以及对所有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的最佳利用,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保证农业居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水平,特别是通过增加农业人员的个人收入;
稳定市场;
保证供应的稳定性;
保证消费者以合理的价格得到供应;
1965年4月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又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1967年7月1日,《布
欧盟及欧盟发展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