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雨林中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乔木具有多层结构;上层乔木高过30米,多为典型的热带常绿树和落叶阔叶树,树皮色浅,薄而光滑,树基常有板状根,老干上可长出花枝。木质大藤本和附生植物特别发达,叶面附生某些苔藓、地衣,林下有木本蕨类和大叶草本。
雨林中的树林多为双子叶植物,具有厚的革质叶和较浅的根系。用以营养的根部通常只有几厘米深。雨林中的雨水因叶面的蒸发而丢失很多。热带雨林中土壤和岩石的风化作用强烈,其风化壳可达100米。这类土壤虽富含铝、铁氧化物、氢氧化物和高岭石,但其他一些矿物质却因淋溶和侵蚀作用而流失。另外,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有机物分解很快,能迅速被饥饿的树根和真菌所吸收。所以,这里的土壤其实并不肥沃。
雨林中的次冠层植物由小乔木、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如兰科、凤梨科及蕨类植物组成,部分植物为寄生性,缠绕在寄生的树干上,其他植物仅以树木作为支撑物。雨林地表面被树枝、和落叶所覆盖。雨林内的地面并不如传说那样不可通行,多数地面除了薄薄的腐殖土层和落叶外多是光裸的。
在世界同类型地区中,亚马逊平原的热带常绿雨林不仅面积最广,而且发育也最为充分和典型,这是由于亚马逊平原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结构,使它具有特别有利于该类型发育的现代气候条件,另一方面也与它发育历史悠久、在形成过程中自然地理条件相对比较稳定有关。南美的热带常绿雨林一般也称为希列亚群落,其植物种类成分极其丰富,而且相互杂生,很少形成纯林,其中三分之一种是南美特有种。它们生长连续无间,植物终年葱绿繁茂。乔木、灌木以及草本、藤本、附生植物组成多层次的郁闭丛林。一般有4至5层,多者可达11至12层,树冠城锯齿状,参差不齐。许多乔木为争取日照,力图往上生长,树干很少分枝,有的可高达80至100米。
热带常绿雨林下发育的典型土壤是砖红壤和具有灰化现象的红壤,前者分布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并且有比较少雨季节的地区,后者主要分布在各季节降水丰沛、森林郁闭、草本植被缺乏的地区。
除了热带雨林,还有亚热带雨林,分布在南、北纬10度之间的迎风海岸。该处有雨季和干季之分,有温度和日照的季节变化。亚热带雨林的树木密度和树种均较热带雨林稍少。其他雨林类型还有:季雨林、红树雨林、温带雨林等。
雨林中,木质藤本植物随处可见,有的粗达20至30厘米,长可达300米,沿着树干、枝丫,从一棵树爬到另外一棵树,从树下爬到树顶,又从树顶倒挂下来,交错缠绕,好像一道道稠密的网。附生植物如藻类、苔藓、地衣、蕨类以及兰科植物,附着在乔木、灌木或藤本植物的树干和枝桠上,就象披上一厚厚的绿衣,有的还开着各种艳丽的花朵,有的甚至附生在叶片上,形成“树上生树”、“叶上长草”的奇妙景色。
有些种类的树干基部常会长出多姿多态的板状根,从树干的基部2至3米处伸出,呈放射状向下扩展。有些则生长着许多发达的气根,这些气根从树干上悬垂下来,扎进土中后,还继续增粗,形成了许许多多“树干”,大有一木成林的气势,非常壮观。有些种类的树如波罗蜜、可可等,在老树树干或根颈处也能开花结果,成为热带雨林中特有的老茎生花现象。
龙脑香科沙罗双属(拉丁名:Shorea Roxb;英文名:sal)
笔筒树sphaeropteris lepifera(Hook.) 桫椤科
形态特征
树形蕨类植物。茎直立,高可达10米,胸径10-15厘米,基部密被交织的不定根,向上有清晰的叶痕,顶部残存少量宿存的叶柄。叶螺旋状排列于茎顶端;茎端、拳卷叶及叶柄基部密被鳞片和糠秕状鳞毛;鳞片灰白色至淡棕色,线状披针形,渐尖头,先端和边缘具褐棕色刚毛;叶柄长40-50厘米,通常棕禾杆色,连同叶轴、羽轴具小瘤状突起,被白霜,在背面两侧各具一条不连续的淡绿色的气孔线,向上直达叶轴;叶片大,长矩圆形,-,-,三回羽深裂;羽片16-22对,互生,基部一对缩短,长约35-40厘米 ,中部羽片长50-80厘米,宽20-26厘米,长矩圆形,二回羽状深裂;小羽片26-28对,互生,基部一对稍缩短,中部的长10-15厘米,-,披针形,先端尾状渐尖,基部平截,无柄或具短柄,羽状深裂;裂片20-26对,稍斜展,下部几对裂片分离,以狭翅与小羽轴相连,中部的长1-,宽3-4毫米,镰状披针形,圆钝头,钱缘;叶脉在裂片上羽状分叉,基部下侧一组出自小羽轴;叶片厚纸质,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羽轴、小羽轴上面有沟,被淡黄色弯曲毛;下面密被卵状至卵状披针形小鳞片和针状硬毛。孢子囊群生侧脉分 叉处,具隔丝
热带雨林植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