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民族团结”内涵的演变及当前巩固民族团结的途径.pdf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民族团结’’内涵的演变及当前巩固民族团结的途径辛亥革命后,由封建王朝到国家的政治转型使各民族的关系面临重大的调整, 新的民族观逐渐形成,并取代了封建社会传统的“族类观”抗日战争期1"4,国共两党在中华民族全民族团结目标的指引下开展第二次合作,以期共同抗日,中华民族的团结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消除了民族间的歧视和压迫,逐步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作出努力口周竞红/文在现代多民族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团结总是处于互动与相关状态。:经济社会越发展。。近现代以来,中国各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内涵的演变有其特定的历史轨迹。当前。。要巩固和促进民族团结,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新中国成立前“民族团结”内涵的演变“民族”一词古已有之,但并非“千百年来大家习用”。晚清以后开始通用并作为追溯历史上“族类”共同体的名词,“‘族’字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含义变化以及秦汉以降的使用对象,的确形成了人以‘族分’,民以‘族聚’的传统观念。”“先秦文献中的‘族’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含义变化形成了与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民族’的渊源关系和内在联系”11]。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将这个在王朝兴替中延续千年的社会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洪流。“排满”理论。这种思潮源于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夷夏之辩”,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辛亥革命后,,新的民族观逐渐形成。并取代了封建社会传统的“族类观”。中华民国建立后, “五族共和”成为国家避免“裂土裂民”并推动各民族重新团结起来的重要旗帜。1912年1月,孙中山先生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称:“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 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圆。“五族共和”在当时社会政治秩序的建设中发挥了巨大影响。随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袁世凯《劝谕蒙藏令》等文本发布,都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角度出发,申明“五族共和”,宣布各族人民“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并提出“民国建设,联合五族。组织新邦,全赖各民族同力同心,维持大局”圈。1924年,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政策强调“中等”。中华民国时期的民族团结已经指向基于相同国民身份的各民族之间“同力同心”,强调各族等, 14 并逐步为社会各界所接受。当时也有人提出推行国语、强化民族团结的观点,称“言语不统一,是民族团结的障碍”14]。、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左右、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 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并未真正实现,社会分裂日益加深。国民党执掌全国政权、建立国民政府之后,虽然在政区规划、社会建设等方面有一定的作为。但终究因政权性质、

“民族团结”内涵的演变及当前巩固民族团结的途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angzhidaol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