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学佛随笔上一页首页下一页学佛随笔学佛随笔(上篇) ( 一九四七年~一九五○年) ●知生必有死, 普天下曾无一人逃得, 余於是而学佛; 知心性是一而苦乐不同, 余於是而学佛; 生不知所自来, 死不知所从去, 悲欢离合, 匆匆一生,万象森罗,真理何在?余於是而学佛;世界而名缺陷,好事终属无常, 四大六尘, 莫非幻相, 穷通得失, 同归春梦, 余於是而学佛;贪痴习重,轮回路险,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余於是而学佛。嗟乎! 人生数十寒暑, 以视前之无始, 后之无终, 直刹那间耳。而世方争短论长, 侷促辕下, 背真逐妄, 痛苦浩然。冀迷途之永出, 愿彼岸之同登,舍佛法吾谁与归乎? ●学佛十年矣, 自欺欺人, 行不笃诚, 三业所作, 障累日深, 圣贤气象, 相去日远, 纵有振作, 每成弩末, 人命呼吸, 知来日尚有几何? 一旦大事临头, 未免随业漂沉, 生死恩仇, 从头做起, 思之实堪一哭。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 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 虽无文王犹兴。”吾其勉哉! ●戒以生定, 定以发慧, 故戒为入道之要门。举凡参禅、念佛、礼拜、忏悔乃至一切佛法, 盖无一而非戒, 以摄心即是戒故。又有从事上戒者, 有从理上戒者, 实则事即理上之事; 理即事上之理, 初下手时即不二矣。故事修无异于理观, 理观可融入事修。虽然, 吾人心地未明, 动辄得咎,若不从事上笃实戒去,所熏入者为恶因,则发起现行,不可得而善矣。空谈唯心, 为害何穷! 故吾人於三业所作, 可不效法圣贤,以戒为师,而自陷於痛苦烦恼之境乎? ●气色张皇者,吾知其心之动乱,举止安祥者,吾知其心之空定,言辞闪惚者, 吾知其心之昏邪, 气象庄重者, 吾知其心之端正。其实乃至著衣吃饭, 举手低头, 无一不是般若之放光也。衣里明珠, 本自无失,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惜哉! ●天下之至乐,无过明心,多少毁誉是非,知唯心所现,一转既空; 多少穷通得失, 知唯心所现, 随遇而安; 多少苦乐顺逆, 知唯心所现, 何必执著; 多少贪嗔烦恼, 知唯心所现, 落得放下。世间无大富大贵之人, 唯明心者斯不富贵而自富贵。天下无大安大乐之人, 唯明心者斯不安乐而自安乐。明吾心地, 十方三世不离当念, 万象森罗不出吾心,呜呼至矣! ●尝闻师言:世间无论千万最大事,都抵不过一个死;千万个死,抵不过我一修;千万个修,抵不过我一觉。觉则心空,此是最上福德, 轻重利害, 不可比拟。当知众苦只缘不觉, 极乐无过明心, 每於妄念习气坚固缠缚时,三致意焉。●心之本体, 本来不动, 故历来圣贤学问率以不动为旨归。经曰“如如不动”,易曰“寂然不动”;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不动心。夫不动则定, 定则空, 空则不惑、不忧、不惧,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忧患不能倾,身心以之庄严,功德由此成就,不动之利溥哉! ●《大乘止观》略标大纲中云:“所言止者, 谓知一切法, 从本已来, 性自非有, 不生不灭; 但以虚妄因缘故, 非有而有; 然彼有法, 有即非有,唯是一心,体无分别。作是观者,能令妄念不流,故名为止。所言观者,虽知本不生,今不灭,而以心性缘起,不无虚妄世用,犹如梦幻,非有而有,故名为观。”止观大义尽於此矣。●炽然分别, 而体常寂, 观中有止; 虽常体寂, 而即缘起分别, 止中有观。何止而非观?何观而非止?定慧体用,固不可得而分也。●业者, 造作也。业力者, 造作后留下之力量, 随缘引发者, 善恶皆是也。此心有所着,随之分别流转,种种造作,即是造业,此为因。事过境迁, 此业力已成, 后遇同样境界, 此力现行不可遏止, 此即是果。果复成因, 因复生果。互相循环, 无有已时, 且其力量, 必后后胜於前前。此因果生灭,即是幻心流转;即是生死颠倒;即是动,动则生苦。故人生男女老少, 富贵贫贱, 无一不动心, 终是无一不苦耳! 性体如水,心用如波,波有起伏,心有生灭,波心同是终不可得,可知皆一时之幻相耳, 只要一觉, 顿然光净。此觉体不动, 即如波平浪静时,水体之不动也。行者苟知生灭妄心,皆是幻相,虽有起伏,知其本空,过而不留,用而不著,此即《金刚经》无住生心之大旨,可以载登彼岸者也。●功德有有为无为, 有为暂而非久, 有限而非无量; 无为功德, 性本具足, 但去妄心, 皆可渐证。此功德性, 体用广大, 空有齐资, 故曰“无为福胜”。《地藏经》曰,“起心动念, 无不是罪”。行者可不留意乎! ●我心与一切众生之心, 无二无别; 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时, 与我受苦恼时之苦,亦无二无别,每一念此,不觉欲泪,一腔怨心、怒心、恨心、毒心皆油然而化悲心矣。●有真空必具妙有, 否则即是顽空; 有妙有方显真空, 否则便成妄有。是故体必有用,用必归体;体用合一,色空不二。行者明悟无生,不落偏空; 虽具妙用, 不执於有, 方名见性成佛。世人一学佛法,
01-学佛随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