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案例: 大学生安全教育案例评析案例第一章盗窃类案例 1 校外黑手案【学习目的】通过此案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高校盗窃案件的特点及规律,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掌握基本的预防盗窃的方法和技巧,避免和减少自身财产的损失。【案例来源】宁波大学,刘秉印撰文【案例内容】 2006 年 12 月的某一天,某大学信息学院学生李× 于下午 3: 20 回到寝室,在上卫生间时发现里面有一陌生男子。李 X 觉得很奇怪、便问他是做什么的,该男子自称是来修电脑的。这时,李× 才发现寝室里的 3 台电脑都已经被拆卸掉,而此时那人也正准备拎着袋子离开。李× 立即叫住了他,问袋里装着什么东西。他却放下袋子,急匆匆地往外走。李 X 觉得苗头不对,立即跟上,要他将事情说清楚。这时正好有其他同学回来,遂将其拦住, 其中一名同学叫来了宿舍管理员,管理员报告了保卫处。保卫处接到报案后,值班人员立即赶赴现场,与宿舍管理中心有关人员一起将嫌疑人带到保卫处办公室。据初步了解,此嫌疑人先后在学生宿舍作案 10 余起,基本是爬气窗进入学生寝室实施盗窃的。【案例评析】这是一起典型的人室盗窃案,作案人是从气窗爬进寝室进行作案的。目前在高校校园内所发生的盗窃案件约占高校各类案件总数的 65 %左右,并呈上升趋势。其中,,数量大,危害面广。一、高校盗窃案件的特点- (一)人员的特定性。在高校盗窃案件中,作案人主要为以下四类人: 1. 周边无业人员。这些人大部分为社会上的无业青年,平时没有经济收入,主要靠偷盗来维持生活; 2. 来校务工人员。这些人往往利用学生的防范意识不强,顺手牵羊作案; 3. 校内学生。这部分学生一般是法律意识淡薄、爱贪小便宜者,极个别人的家庭经济比较困难; 4. 流窜人员。这部分人往往是在某一高校作案以后,又流窜到其他高校进行作案。(二)作案时间的规律性。高校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活动和生活规律,这些规律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行为人某种行为的具体实施。一般来说,作案分子主要选择以下时间:师生员工上班、上课、晚自修时间;早上学生起床期间;校内举办各种大型活动期间:新生入学期间;期末复习考试期间;寒假、暑假、五一、国庆长假期间。
大学生安全案例-大学生安全教育案例评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