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斋“淮南格物”说新探
摘要:在宋明理学有关格物问题的诠释 传统中,王心斋的“淮南格物”说可谓别具 一格。历史上对此褒贬不一,当今学界亦存 在意见分歧。淮南格物说形成于心斋晚年, 通常认为心斋于拜师阳明之前既已有格物 论,进而推论心斋思想独立于阳明学派,此 属误解;心斋格物论通过对“物有本末”的 重新诠释,以“身”为“物之本”,以“家 国天下”为“物之末”,建构起了一套以 “安身立本”为其特质的格物说;“身”的 观念较诸“心意知物”这一概念系列更具 根本性的地位。在宋明理学史上,“淮南格 物”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历 史意义。
关键词:王心斋;淮南格物;安身;修 身
“淮南格物”说是王艮(号心斋,1483 一 1541 )思想的一个核心观点,在历史上非
常着名,但也引起了不少争议。在晚明时代 大致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则批评心 斋此说“未免意见之殊耳”, 以为“不必别 立新奇也”;一则以为其说深得〈〈大学》“修 身为本”之旨,“后儒格物之说,当以淮南 为正”。今人对此大约有三种意见:一则以 为“淮南格物”是心斋思想有别于阳明心 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心斋所创的泰州学 派必定是“一个假的阳明学派”; 一则以为
心斋“对于格物的讲法,也只是一说而已, 并无什么义理上的轨道”,意谓此说的学术 价值值得怀疑;一则以为心斋此说之于《大 学》本义“固的然而无疑”,而且“同于吾 人之说”,从而对此做出了很高的评价。一 种学说观点何以引起如此不同的说法, 很值
得深思。不管提出这些评论所依据的思想立 场有何不同,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作为一 种思想史的评论或批评,首先必须对其学说 的内在义理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具体到淮南 格物的问题而言,惟有深入到此说的思想内 核,在对其内在理路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基础 上,才能对其思想意义及历史意义提出中肯
切实的评判。
本文的任务是,首先考察“淮南格物” 说的形成过程,以此澄清一个流行观点:以 为心斋在拜师阳明前就已形成了 “淮南格 物”说,我的结论是心斋格物说的最终确立 是晚年的事情;其次,则要考察道学 (含理 学和心学)传统中的“格物”问题,以此凸 显心斋格物说的问题意识;再次,则要通过 对淮南格物的深入分析, 揭示出此说的内在 义理及思想特质之所在;最后,将结合历史 上的各种评议,提出我们对心斋格物说的历 史地位、思想意义等问题的看法。
一、“淮南格物”说的形成
有关“淮南格物”说的记载, 错综复杂。 其名称之由来,始见于赵贞吉(号大洲,1508 1576)〈〈泰州王心斋墓志铭》,铭曰:“越中 良知,淮南格物,如车两轮,实贯一毂”。
“淮南”即指心斋。“越中”贝U是指阳明, 这是将心斋的格物说与阳明的良知说相提 并论。在该铭中,赵大洲还详细记录了心斋 与阳明的会面经过:
越中王先生(指阳明)自龙场谪归,与学 者盛论孔门求仁,知行合一,泥者方仇争之。 至十四年,王先生巡抚江西,又极论良知自 性,本体内足。大江之南,学者翕然信从。 而先生(指心斋)顾奉亲鹑居,皆未及闻焉。 有黄塾师者,江西人也,闻先生论,诧曰:
“此绝类王巡抚公之谈学问也。”先生喜曰: “有是哉!虽然,王公论良知,某谈格物。
如其同也,是天以王公与天下后世也;如其 异也,是天以某与王公也。”其自信如此。 即日往造江西。盖越两月而先生再诣豫章城, 卒称王公先觉者,退就弟子。间出格物论, 王先生曰:“待君他日自明之。……晚作〈〈格 物要旨》、〈〈勉仁方》诸篇,或百世不可易也。
今按心斋拜师阳明在正德十五年
(1520),心斋时年38岁。依赵文记载,心 斋在此之前,既已形成了格物说,其云“如 其同也”和“如其异也”这两句话, 意思是 说如果阳明与自己所见略同, 那么这是“上 天”降此人物于天下后世; 如果阳明与自己 所见不同,那么这是“上天”降此人物与我 并立于天下后世。可见心斋自负甚高。果然, 心斋在见了阳明之后, 便搬出自己的“格物 论”,欲与阳明相质,却被阳明婉言拒绝。 后来以着作形式固定下来则是在晚年,即
〈〈格物要旨》。但现存所有心斋的文本均未 见此文,大抵已经失传。
然而有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赵的“某 谈格物”及“间出格物论”这两点重要记 录既不见于王H (号东崖,1511 —1587)及心 斋弟子董燧(号蓉山,1503-1583)编订的万 历本〈〈心斋全集》所收〈〈心斋年谱》,也不 见于王东崖及王栋(号一庵,1503-1581)有 关心斋的思想经历的叙述。 如果大洲所述确
为事实,这样重要的记录为什么〈〈心斋年谱》 正德十五年条一字未提?反而在嘉靖十六年 心斋55岁条,却有详细的记录(详见后述)? 在解答这一问题之前,有必要先介绍另外一 条重要的资料,事实上,这条资
王心斋“淮南格物”说新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