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l6卷第3期 2014年9月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Minxi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 September2014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承梦姣(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喜福会》以旅美的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分别描述她们几个家庭近百年来的遭遇,从而对比出中国女性从受尽辛酸屈辱的祖母辈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新一代女性。小说中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华裔女儿们大多排斥中国文化,而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念,所以与自己的中国母亲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但雀冲突中又走向融合。关键词:《喜福会》;中美文化;冲突;融合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823(2014)03—0085—04 《喜福会》描写了四位性格、命运各异的中国女性解放前移居美国,以及她们各自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的生活经历。小说题目中的喜福会原是母亲们打麻将的聚会活动,慢慢就成了彼此倾诉心声的场所。这些妇女移居美国已有几十年,但她们仍念念不忘从小受过的传统教育,她们共同的理想就是要严格教育、管束自己的女儿。使女JL(f]成为她们眼中幸福的女人。然而,对于母亲的管束,女儿们则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一味反抗,两代女性上演了一出由相互争斗到殊途同归、相互认同的悲喜剧。《喜福会》作者谭恩美是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 1952年出生于美国,1987年谭恩美根据外婆和母亲的经历,写成了小说《喜福会》并于1989年出版。《喜福会》奠定了谭恩美在文学界的声誉,《喜福会》不仅获得年度国家书卷奖,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创下了极高的票房佳绩。谭恩美由于她的第二代华裔身份,使她相比于其他作家更多了一层文化上的挣扎与思考。一方面,:另一方面。她地道的中国父母总是灌输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这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让谭恩美不断与父母发生争吵。而成年之后,。这便成了《喜福会》的写作素材。小说通过母女两代的心灵自白给我们描述了两代人从冲突、矛盾到逐渐理解、认同的过程,这其中也包含着中美文化相互对立以及两种文化具有相互融合的可能性。本文试图从作品中女JLi'I]的成长和生活经历出发,来探讨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第二代华裔们的心路历程。女儿与母亲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尽管《喜福会》里的女儿们身体里流着中国人的血液,但她们出生在美国。美国式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已经深深地嵌入了她们的骨髓。她们认为自己天经地义就是美国人,而且不容分辨。她们以拥有美国文化身份而骄傲,常常以一种俯视的姿态看待母亲们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也正因为这样,她们与母亲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她们的全盘美国化导致常常与母亲发生激烈的争吵和冲突。语言是人与人得以顺利沟通的工具。人们通过语言的交流可以获得彼此的想法。而《喜福会》里的女JLi'fl却对母亲的中国语言不屑一顾。她们说着漂亮的美式英语,把英语当成自己的第一语言,她们像所有纯正美国人一样排斥接受汉语。也不愿意去理解,从而造成了她们与母亲之间的交流障碍。丽娜和母亲单独在一起时,母亲就会用中文来与她畅谈。虽【收稿日期]2014—04—11 【作者简介]承梦姣(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修改).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