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研究
姓名:苗变丽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指导教师:耿占春
2011-03
中文摘要
本篇论文的写作主要以新世纪长篇小说为工作平台,通过探讨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机制和形式的变迁,可以
得出这种变迁使长篇小说在新世纪文学所凸现出来的作家时间观念和文本文体的转型。揭示新世纪长篇小说创作的时
间结构如何重塑了文学对世界的别样想象,以及如何体现了创作者的主体性想象和审美意识形态、建构意义的价值存
在,进而切入该时段小说创作潮流脉动的深层原因。
整体构架与题旨如下:
绪论:对中西方诗学的时间叙事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的梳理,是作为我进入正题的背景和参照,并在此基础
上对论述思路做一些阐发。我循着多位理论家对小说时间研究的踪迹,呈现有关小说叙事与时间特征的基本问题,并
进一步深入到小说理论家巴赫金的时空体研究中,揭示时间机制与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性之间的问题视域和复杂关系
及小说叙事时间形式的分析及其可能。我把情节时间和内心时间的两分法作为分析小说文本时间机制形式的基础理论
出发点。对于二者我认为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又是相互胶着的,从叙事时间内、外相互转化中可以观察叙事形式的变
化。它们不是单独存在于小说之中,而是共生于同一部作品中。所以我采取分用/混用的二元视角来观照,也就是说
对具体文本的时间叙事的阐释有时是据之一类有时是两类并合起来阐释。对于我来说,单独的作品才是意义的所在地。
我重复运用这一工序来考察各种不同类型的叙事时间,把时间的二元视角在它们之中遇到的共同的、类似的东西提升
为几个大的原则,于是获得了几组结论。我把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的时间机制分为三类,并列为三章的专题研究,从
功能性结构上研究它们的不同特征及其结构作用。
第一章成长小说:时间的顺延或凝滞。狄尔泰曾说:“人是什么,只有他的历史才会讲清楚。”这也就是说,人
的个性是时间性的,有可能在差别细微的时间进程中呈现出一个自主的个体——即如何以自己的“一生”来建构独特
的主体性这一过程,所以以人为表现对象的小说就发展出了一个重要的分支——成长小说。成长小说一般在“一生”
的时间跨度里展开,具有一种“纵深”的优势,呈现出一种历史的面目,一种沧桑的意象。但另一方面成长小说未必
始自幼年,而是从主人公的生命之行中提取出片段来,尤其是青春期这一特殊阶段,青春心情的起伏转变是对成长历
程心理轨迹的传神剖示,将其放在整个人生的历史进程中,可以放大它对人生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日常生活的叙事时间形式。从时间特性方面看,日常生活具有重复、弥散和绵延的特征,所以在以日常
生活为表现内容的小说文本中,对人物产生实际影响的就是日暮晨昏、节气变化、寒暑交替,时间以此等赤裸本真的
形式支配着他们的生活,在叙事特征上表现为时间满格和细说慢写的风格。但日常生活中又充满着地震,它教给我们
这一无可辩驳的原则:看似如此其实并非如此,事物的表现与真相之间存在着无底的裂缝。相应地,日常生活的叙事
如果从一定的叙事视角出发,时间就会出现斑驳参差的光影重叠。
第三章历史叙事中时间的不同面相。现代的时间观念已经打破了过去的那种均匀流逝的概念,时间不是“各向
同性”的,而是“各向异性”的,也就是有一定的发展方向的。所以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历史叙事也呈现出形态殊异
的时间特征。从具体文本细读出发可以辨析出历史叙述中有:变易不居的循环时间;历史与未来的乌托邦之幻;历史
2
时间的现实性和寓言性;整体时间下的宏阔营求;年谱叙事;无矢向的历史端面;多音齐鸣中时间形式的两重可能性;
历史时间的闭合结构等七种时间形态。
在结论部分我对全文的观点作出总结并提出一些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第一,新世纪长篇小说在时间修辞方面恢
复了“现代意识”,包括进化论和伦理化的历史主义。第二,新世纪文学日见奇异和灿烂的想象中展现了本土传统接
续的可能性。
关键词:长篇小说叙事时间成长时间日常时间历史时间价值意义
3
绪论
第一节中西方叙事时间研究的简要梳理
一、西方诗学里的叙事时间理论研究
在西方诗学发展史上,最早有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叙事和时间的关系做出了开创性的探索。在这
部论著中,他在非常笼统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术语,用它来讨论总体意义上的文学和特殊意义上的叙事。他认为,文学
是对现实的摹仿(艺术的摹仿理论),并且指出,我们必须考虑与摹仿有关的三个话题:摹仿的手段,摹仿的对象和
摹仿的方式。接着指
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