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口腔疾病预防教案.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口腔疾病预防教案
如今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已经大大提高,但仍有很多方面存在着误 区,总的来说可以用“三多三少”来概括:
一是老百姓关心口腔健康的多了,掌握正确口腔保健知识的却还很少。大 多数市民缺乏完备的口腔知识,对于口腔保健的认识还仅停留在每天刷牙的层 面。此外,四城市居民普遍没有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的习惯,只有在发生严重牙 疼等剧烈口腔问题的时候,才会主动寻求治疗。
二是每天坚持刷牙两次的人多了,真正能做到有效刷牙的却还很少。数据 显示,我国大城市的刷牙率已经超过 99%,但是真正做到有效刷牙的比例还不 足 1%。
三是愿意把钱花在口腔健康上的人多了,但知道怎么花钱的却还很少。
口腔疾病会引来八大病症 糖尿病:大量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与牙周病发病存在共同危险因素,牙周 炎和糖尿病有双向关系,且互为高危因素。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常常并发不 同程度的口腔病变,在糖尿病人群中,牙周病的发病率高,病变损害严重且进 展更迅速。同时,伴有重度牙周炎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明显差 于无牙周疾病的患者。
胃肠道疾病:食物靠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后吸收营养。第一关是在口腔内 通过充分咀嚼的机械消化以及在咀嚼食物时和唾液混合后的化学消化,再吞咽 到胃,靠胃液和肠液消化吸收。口腔卫生不好,有些致病菌在胃里就会繁殖。 研究证明胃炎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而在不清洁口腔的牙菌斑中也检出了这种 细菌,药物很容易清除肠胃中的幽门螺杆菌,而牙菌斑中的幽门螺杆菌难以清 除,成为细菌库。
心脏疾病:口腔疾病的致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可侵入血液,可产生相关抗 体、凝集素等,加重或引起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冠心病等心脏疾病。大量 研究证实牙周炎是冠心病急性发作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与急性发作或总的 死亡率均有显着相关。
脑血管疾病:和牙周炎诱发心肌梗塞和冠心病一样,牙周炎也可诱发缺血 性脑中风。牙周炎成为脑中风、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的危险因素。研究证明牙周 炎作为脑卒中的危险因子大于吸烟,而且独立于其他已知的危险因子。
呼吸道疾病:口腔疾病与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吸入性肺炎相关性较强。据有 关资料统计,肺炎 80%的诱因是吸入口腔、咽部含有细菌的分泌物,而这些分 泌物大多是来自口腔。
牙病关联关节炎、肾病、眼病:牙病未及时治疗,在牙根部形成感染病灶, 可以诱发关节炎、肾炎、眼病等,已是为医学界熟知的医学常识,因此不能轻 视牙病,因小病误大病。
对孕产妇及胎儿影响:目前的研究已证明,牙周疾病是导致低体重婴儿出 生的危险因素之一。重症牙周炎的孕妇早产和生出低体重儿的危险率为牙周正 常孕妇的倍,大于吸烟、饮酒对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影响生长发育:咀嚼功能降低,造成偏食和食欲不振等,导致胃肠消化吸 收减弱,机体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现代口腔预防医学证明,只有做好口腔预防,维护良好的口腔健康,才能 提高生命质量。只有不断加强口腔卫生保健工作,全民口腔健康乃至全身健康 才会得以提高。
调查显示,蛀牙、牙石、牙龈炎、牙渍牙斑、牙齿磨损是城市居民中最为 普遍的 5 大口腔问题。
“龋齿”,俗称“虫牙”、“蛀牙”,是人类发病率极高的疾病。我国 2005 年 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调显示: 每一百个 5 岁儿童中就有超过 66人嘴里有龋齿,35-44 岁中年人群中,这一比例上升到 %,而 65-74 岁老年人的患龋率则高达 %。世界 卫生组织已将龋齿与肿瘤、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和后两 种疾病一样,龋齿也具有预防效果好、早期治疗痛苦小、损伤小、花钱少的特 点。
龋病的定义 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齿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 的一种疾病。
牙菌斑:牙菌斑是牙面菌斑的总称 获得性膜:清洁并抛光牙面后, 20 分钟内牙齿表面即可由无结构物质形成 拱形团块厚度为5-20nm,这便是获得性膜。8小时内完成初期聚集。
细菌附着至获得性膜,形成牙菌斑。
龋病病因的现代概念 龋病是一种多因素性疾病,由 3 种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 起作用,这三种因素包括宿主、微生物和饮食,这便是三联因素理论。除此之 外,有学者认为第 4 种因素即时间因素也必须考虑在内。
食中酌耨曲为 产權的耒陳
制禹与IS仲用产懷
醜对牙世駅过 日朝月婀的凰辍
细菌
大量证据已经表明,细菌的存在是龋病发生的主要条件。多方面研究已经 证实,龋病与牙菌斑关系密切,可以这样说,没有牙菌斑就不会产生龋病
食物
目前许多文献中将蔗糖称为龋病的罪魁。
宿主
宿主是指人体自身,是指不同个体对龋病的易感程度。宿主对龋病的敏感程度 涉及到多种因素,如牙齿的位置、形态和结构,唾液的流速、流量和成分,机 体的全身情况等。
牙齿

口腔疾病预防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lmus1
  • 文件大小215 KB
  • 时间20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