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
----浅谈现代中学生品德现状及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汶川县水磨中学 杨涛
摘 要: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实践,逐步养成的不需本人意志努力和旁人提示、监督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具有稳定性和自动化的特征,这种行为方式的养成需要重复练习。良好的习惯对社会个体成员是一种道德资本,对社会群体民族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关键词:习惯 管理 学生 责任心培养 道德行为
什么是习惯?按我国《辞海》的解释:“习惯是由于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说法,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实践,逐步养成的不需本人意志努力和旁人提示、监督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一词,当初只用于人的动作模式和身体反应,后来,词义在扩展、深化,也用于知觉、认知、情感、性格、作风等层面。古人云:“习与性成”,也就是说长期养成的习惯会形成一定的性格。 这一解释肯定了习惯是一种习得行为方式,指明了这种行为方式变成了需要,具有稳定性和自动化的特征,强调了这种行为方式的养成需要重复练习。
习惯是一种惰性,习惯是一种稳定,习惯更是一种维持,习惯本身蕴含着拒绝变革、创新之意。其实,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需要改良与更新、发展与进步。坏习惯一定要改,好习惯如果一成不变,终究有一天也会归入坏习惯的行列,因为“不变”本身未必就是好习惯。从
学生个体的角度看坚持行为习惯就是一种挑战习惯的活动。在具体过程中,不少学生抱怨:好不容易习惯了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又改了变了换了。“习惯了”未必就是“实现了”某种积极的价值和目标。
曾经有人报道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在一次“有关行为习惯”的主题班会上,班主任有意将笤帚放在门口,将学生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故意弄得比较凌乱,将教室后面的劳动工具也横七竖八地乱放。学生在教室外听老师口令后再进教室,学生跨进门,踩得笤帚“劈叭”作响,但无人拾起,桌上乱摆着的学习用品也无人过问。从主题班会开始直至结束,发现能够把笤帚等劳动工具和学习用品摆好放在原处的同学只有极少数。
这个实验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现代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某些状况。而类似这样的事在生活中可以说屡见不鲜。这种轻视道德行为训练与习惯培养是分不开的。因为道德认识与规范,不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就不会真正内化为道德信念,转化为自动的道德行为,即使一时表现出对道德认识的认同,对道德规范的遵从,也无非是一种从众行为。从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情况看他们中许多人并非完全出于对法律与道德规范的无知,但仍然明知故犯,屡教不改,往往是由于沾染恶习而不能自拔,走向犯罪的。它让我们不得不进行这样的思考:我们现在的教育不乏道德说教,为什么没有使公民的道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目前中学生的品德误区及产生原因究竟是什么?如何走出误区,使现代中学生综合道德水平与文化知识水准兼长并进?本文拟对以上问题试作初步分析。
一、目前中学生的品德误区及产生原因
《中学生行为规范》行为习惯的主人是学生。只要这个主人能够乐于助人,青春活泼,勤学好问,积极向上,目标明确,心理健康,严格要求,就没有养不成的好习惯,没有改不掉的坏习惯。
当代中学生
杨涛培训上传论文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