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理论的启示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经做过一项著名的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辆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依托这项试验提出了“破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能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在这一实验中,大家很自然会想到“榜样”的作用,由于第一个人的违规,后来的人得到放纵的暗示向“榜样”学习,形成一种连锁反应,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它给我们的启示便是:及时修好“第一块被打碎的玻璃”。我认为这一理论对于诚信纳税环境的营造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俗话说得好,“民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如果说诚信是我们的立身之本,那么诚信纳税就是我们的强国之基;如果说税收是国家的血脉,那么诚信纳税就是不断注入其中的新鲜血液。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凸现“诚信纳税”,那是因为我们还缺少一套促进诚信纳税的长效机制,我们的诚信纳税程度还令人担忧。在由刘晓庆涉税案为导火索的税政风暴中,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一项测算数字显示:按照发展中国家个人所得税收入应占总税收15%的国际标准,我国每年的税金流失至少在1000亿元以上。然而,我国的税收流失并不仅仅体现在个人所得税上,贾绍华博士经多年探索,在其著作《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中提出一个惊人的数字:自1995年至2000年,我国每个年度税收流失的绝对额均在4000亿元以上。
4000亿!三峡工程的总造价是1800亿元,南水北调的总投资为5000亿元。每年的税收黑洞,可以造两个多三峡工程,!一句“触目惊心”,我想远远不能形容我们看到这些数字时的震惊。
当前,我们税收工作的重心基本放在办税服务和税务稽查环节,就造成这样一种后果:我们一直在以追查违法行为的方式补窟窿,而窟窿反而此起彼伏,治标未治本。可以说我们将着眼点主要放在了玻璃被打碎之后,且没有真正起到修补的作用,因此也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税法宣传力度远远不够,导致纳税人和税法有着强烈的疏离感,纳税意识淡漠,进而不自觉地抗拒纳税。这就要求税务机关要积极探索建立税法宣传的长效机制,让纳税人进一步明确依法纳税是应尽的义务,让他们充分了解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以及税收在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依法纳税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普及纳税观念,切实提高纳税遵从度,使纳税人形成一种纳税的自觉性和习惯性。也就是说在玻璃被打碎之前,通过宣传形成道德层面的约束力,这正是修补的前奏。
但是,单纯思想的传播需要一个极其长远的过程,其所显现的效果也是相对缓慢的,若没有一套健全的体系机制来保障,恐有纸上谈兵之嫌。这就引出了另一个话题:全社会的整体诚信建设。这几年,没有哪个词语比“诚信”被提到的频率更高。全社会似乎都在呼唤诚信,然而在经济大潮汹涌的今天,在弄潮人素质良莠不齐的现状下
破窗理论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