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咏》说课稿
说教材
《花之咏》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花》这一主题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本文作者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本文表面上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是作者在借花喻人,作者已与花融为一体,诗一样的语言,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蕴涵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与追求,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启人深思,适合学生反复阅读。
说学情
花是我们身边十分常见,也是大家喜欢的事物。学生对它比较了解。《花之咏》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借花喻人的写作手法有了基本的了解。本文作者在抒发自己对花的赞美与喜爱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美好光明的追求。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所以本文对学生来说不难理解,但本篇课文相对之前的课文又表现得比较含蓄,作为教师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特 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2、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思考花与人的联系,体会“借花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思考花与人的联系,体会“借花喻人”的写作手法。
说教法学法
语课标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收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因此,为了让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作者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我将采用①以读代讲法,用多种朗读方式 ②创设情境法,帮助学生通过多媒体和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体会文中意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创设的情境,因此我采用的学法是:①自读自悟法 ②课堂交流法
说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解题导入,
1、直接板书课题。提问:“咏”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让学生了解花之咏实际上是咏花,反问学生:“那么课题是不是也可以改成咏花呢?”(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从第一人称的拟人手法入手)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好方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将字词句读准读通顺,并把不理解的字词做标注。
2.检查学生的摘录笔记,教师相机出示生字词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花儿表达了自己什么心声?
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采用多种形式品读课文:可以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多读几遍,再同桌互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理由。也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后的感受,比如可以用语言交流,也可以画一幅画,唱一首歌,吟诵一首诗词。
2. 全班交流,畅所欲言。我预设
花之咏-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