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铁皮的凤梨这不是一篇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盖棺定英雄的文章,而是试图在长期的历史脉络中, 观察成功与失败现象背后的因素。社会中产业与技术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发展, 可能掺入一些偶然与一份机缘, 让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历程高度复杂。以日本凤梨加工业为例。凤梨加工业原本是被日本政府强力扶植的产业, 在景气循环中沉沉浮浮, 最终为何会在当下台湾消失殆尽?将这段过往放在历史脉络当中重新探讨, 可看到很多更为深刻的东西。运输、储藏罐头的年代台湾正式将凤梨视为一种产业来讨论,莫不是从日本人治台开始。日本占领台湾后, 带来一种新的加工方式, 此加工方式至今仍然存在, 即是制造凤梨罐头,并在日本统治期间迅速发展为重要产业。 1895 年日本确定拥有台湾统治权的同时面临着统治上的困难。台湾在清代统治时期极度缺乏基础建设, 因此日本治台之始将财政心力几乎都花费在基础建设上。循着充分利用台湾既有资源的原则, 农业改良成为达成财政自足的重要手段。凤梨的栽培种植在日本治台之前已有记载,大多集中在台湾南部地区, 特别以凤山最富盛名。温带地区所能种植的作物有限, 不及热带地区丰富,以至于具热带风味的水果受到特别的热爱与注重,尤以凤梨为主。当时日本鼓励日资进入台湾投资, 同时全球也刚掀起罐头工业发展的热潮; 1800 年英国人知道使用马口铁来保存食物, 而到 1847 年美国发明制罐机器, 罐头工业发展也开始如火如荼的展开。大量生产的制罐工业技术普遍后,罐头产品蔚然成当时一股运送热带水果资源的风潮。日本人认为,将热带水果制罐的手段是值得选择的发展路径。另外, 夏威夷凤梨罐头开始在全球热卖。同时仍是西方殖民地的新加坡、马来和菲律宾纷纷建立起凤梨罐头工业。在多重复杂交织的关系推动之下, 这股热潮开始扩散到也适合种植凤梨的台湾。失败的先行者――冈村庄太郎据文献记载, 在台湾最早创立制罐工业的是日商冈村庄太郎。冈村在创业前调查, 发现日本输入凤梨罐头达 100 万箱以上, 具有很大的市场。此外, 冈村受到日本政府的帮助, 1900 年政府援助其前往新加坡考察当地的制罐工业,发现台湾本身所产的凤梨质量比起新加坡毫不逊色。因此, 冈村认为凤梨罐头在当时是有利可图值得发展的产业。冈村也是一位谨慎的商人, 在建厂之前他与受总督府高薪聘请的新渡户稻造讨论适合建厂与凤梨生产的地方。新渡户认为, 台湾南部的凤山适宜凤梨生长以及罐头制造。 1902 年冈村决定将制罐工厂建立于凤山, 且向总督府申请,在原清朝的练兵场里试种凤梨。冈村似乎已取得发展先机, 但即使有政治力量作为依靠, 冈村的事业却并不那么顺意。政府对于冈村年年亏损的局面开始失去耐心, 1907 年后停止对其援助。虽然缺少了政府的补助,但冈村仍对此产业非常有信心。 1911 年, 冈村大胆地扩大事业版图, 他从在台的日本商人那里募集资金, 扩建工厂的建筑与设备,并增设机械与仓库。虽然工厂技术上已有改良, 但事业仍然不振。 1917 年,冈村因不断亏损,最终黯然退出。像冈村这样处处受到日本政府眷顾的商人, 仍年年亏损, 企业发展不顺利。其他商人的窘境就更不用说了。然而, 当时制罐业的失败主要是当时大环境整体使然, 罐头产业多处未能突破的限制, 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首先,当时台湾尚未建立完整的工业网络,制罐最需要的制铁业、机械业等, 多数仍需要依赖日
挣脱铁皮的凤梨.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