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闲阶级及其异化读《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俞敏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30 【摘要】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一书在经济学领域和社会学领域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此书中,凡勃伦探讨了有闲阶级的起源,同时对这一阶级的特征进行了大量描述。本文将有闲阶级的特征归纳为有钱、有闲、消费主义、保守倾向这样几个方面,通过对有闲阶级特征的分析,指出有闲阶级中存在着异化现象,并且这一现象依附于有闲阶级的影响,正在整个社会中蔓延开来。【关键词】凡勃伦有闲阶级制度异化中图分类号: F091 . 3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4067(2013)13 — 270 一 O1 19 世纪,“社会达尔文主义”在美国颇为盛行。在这种“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思想的影响下,富人们沉醉在自己获取的财富中,过着极度奢华与放纵的生活,而当时的经济学家显然是现状的维护者,对这种现象熟视无睹。凡勃伦却以超然的洞察力对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了抨击。 1899 年,他出版《有闲阶级论》一书,通过对上层阶级的有闲特权和消费特征的观察,用尖酸刻薄的语言和冷静深度的剖析对富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有闲阶级论》这本书是研究在财产所有权或金钱关系的基础上怎样形成所谓“有闲阶级”和这个阶级的地位及作用,它从有闲阶级谈到制度,从 J 理学和历史的角度阐述了制度的演变过程。一、“有闲阶级”的产生“有闲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伴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而产生的,“是从一种平易相处的生活习惯过渡到以好斗为常的生活习惯中慢慢演变形成的”“有闲阶级”作为一种固定形式出现,有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掠夺型生活习惯得到社会认可;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可以使部分人不需再从事生产性劳动。凡勃伦认为,有闲阶级或有闲阶级制度的产生“是早期对职位有所歧视的结果,人们认为某些职位是有价值的,其余的则了无价值”。在未开化文化的较低阶段,还没有形成体系完备的有闲阶级形式。但在这一时期,男女在经济上的分工已经出现,而且这种分工已经带有歧视的意味。到了未开化文化的较高阶段,伴随着劳动的多样化和专业化,劳动阶级和有闲阶级有了明确区分,男性不再从事生产性劳动,转而投身于作战、政治活动、运动比赛等,而女性却不得不承担每日必要的劳动。这里,正体现了职业的高低贵贱之分,男性所从事的非生产性的劳动, 被称为“功勋”,而女性所从事的生产性劳动,却是没有意义的“杂役”。随着文化继续演进,人类社会由未开化文化的平易相处阶段进人到了文化的掠夺型阶段。在这一时期,“侵略”成为社会嘉许的行动方式, 与此同时,私有制形成,这两者相结合,便产生了“占有”。“占有”在这一时期的主要表现,是对妇女的拥有以及对这些妇女勤劳成果的占有。凡勃伦指出,这时候有闲及劳动阶级的真正区别,在某种程度上仅属于一种仪式上的区别。而有闲阶级的真正形成,是在产业准平易相处阶段。这个阶段,“产业的演进已发展到社会的生计不再依靠狩猎或其他可归类为功勋的活动形态”。二、有闲阶级的特征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探讨的现象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服饰、运动到学术、教育、宗教信仰等等,几乎无所不包。他花费如此之多的笔墨来描绘有闲阶级的生活,无非是想揭示出有闲阶级的特征。有闲阶级的特征,概况来说,有如下几点: 1 .有钱。这是有闲阶级得以形成的最
论有闲阶级及其异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