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继光的英雄事迹黄继光, 1930 年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六七岁时父亲因受地主欺压, 病恨交加而死。黄继光从小就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 1949 年冬, 家乡解放, 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不但成为农会第一批会员,积极斗争地主,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 国内停止复员并大量征兵。 1951 年3月, 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 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 他因身材较矮开始未被选中。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同意破格录取。到朝鲜前线后,黄继光被分配到第十五军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 1952 年4月, 部队到五圣山前沿阵地接防, 本想杀敌立功的黄继光却被分配到了连队后勤。经过副指导员细致的思想工作,黄继光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样样工作都干得很出色。经上级批准, 他荣立三等功一次,还加入了共青团。 1952 年 10 月 14 日, 上甘岭战役开始。 10 月 19 日夜, 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 597 . 9 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 消灭敌人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 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 22 岁。黄继光的英雄壮举, 获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荣誉——他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另一特级英雄是杨根思) ;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黄继光最后长眠于沈阳市北陵烈士陵园。背景■上甘岭战役的火力密度在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志愿军获“朝鲜英雄”称号的 12 人中, 上甘岭占 4人——黄继光、邱少云、胡修道、孙占元■一些西方军事家认为, 只有弄清楚上甘岭防线为何突不破, 才能真正了解中国军队空前惨烈的上甘岭战役,在当时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火力密度的最高纪录。在仅 4 平方公里的阵地上, “联合国军”先后投入 6 万人的兵力,倾泻了 190 万发炮弹和 5000 枚航弹,最多的一天达 30 万发。志愿军也陆续投入兵力 4 万余人,发射炮弹 40 万发。阵地上草木荡然无存,岩石构成的山头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堆。在这样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火海弹雨中, 志愿军能够打退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火力的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主要原因在于有无数黄继光这样的英雄。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战争中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的 12 人当中,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就有 4 人,他们是黄继光、邱少云、胡修道、孙占元; 此外, 还有数以千计的功臣和英雄集体。在这种氛围中,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时刻激励和感染着参战的同志们,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黄继光虽然入伍仅一年多, 但在党组织的教育以及老战士们的言传身教下, 很快学到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及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在短时间内成长为一名优秀战士。关键时刻他能舍身堵枪眼, 正是人民军队培养和党教育的结果。一些西方军事家认为, 只有弄清楚上甘岭防线为何突不破, 才能真正了解中国军队。五十多年来,“上甘岭”一词已成为我军英勇顽强的代名词,上甘岭精神永远值得发扬光大! 故事■由于黄继光工作出色,人又机灵, 营长点名调他到营部当通讯员■
黄继光的英雄事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