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科教学
案例1:数学课堂上的取与舍
“小熊请客”是小熊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教程借助“小熊请客”的情境,让学生学习4的乘法口诀。
备课时,侯老师将教学目标定为:(1)让学生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2)理解并熟记4的乘法口诀;(3)会用已学过的口诀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运用口诀的优越性。
由于是借班上课,在上课前10分钟,侯老师出了几道测试题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部分学生对2、3的乘法口诀掌握得不太好。于是,侯老师将第二个教学目标调整为“理解、会背4的乘法口诀”。
在学生编完4的乘法口诀后,让学生齐读两遍,然后安排了1分钟的自由读,最后,尝试用对口诀的方式引导学生试背。在学生背不出“三四十二”时,侯老师让学生想一想,学生还是没有能回答出来。
又一次调整教学目标和设计,把“理解、会背”的目标调整为“理解”,把背会、背熟口诀的任务通过组织“拍手对口令”的笔算延伸到课外。
接下来通过数班上学生人数、数课桌腿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可以借助乘法口诀来解决,并通过课本上的练习题来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通过侯老师的教学“4的乘法口诀”的案例进行分析:
没有用更多的时间来熟记乘法口诀。既然没有熟记,那练习的作用如何发挥?
矛盾:课堂时间有限。是让学生先花时间掌握不好的知识再熟记4的口诀,还是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提高、应用口诀,提高用口诀解决问题的意识,把背口诀的任务延伸到课外?
编制与背诵口诀都不难,难在根据实际情况应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培养学生根据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相对于课堂上让学生背会口诀更有意义。激发学生兴趣,教给方法,远比记住几个结论更有价值。
侯老师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方面做得比较好。
知识(pck)的内涵及对教学的影响。
案例2:启而不发。
等量代换。
“提问等量代换”不太妥当——等量代换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即使学生具有这种方法但用语言表述有难度。虽然老师提出问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却出现了启而不发的现象,学生沉默不语。
——直接出示两幅图,给的材料太多,学生又一说到底,在思维空间上的跨度太大,生成的材料较多,等量代换的思想不清楚。
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和谐。老师想让学生说出前面的条件(1只熊猫=3只猴子)学生却直接说出(1只熊猫=6只兔子)。
调整:
环节一。
依次分别出示图1和图2,组织学生解读材料,并分别得到:1只熊=3只猴子;1只猴子=2只兔子。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获得的等量关系式,并告知这些保持左右两边相等的两个量称之为等量。
教师的意图:让学生直观建立等量关系。
环节二。同时出现图一和图二,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建立新的等量关系。边讨论边整理如下:1只熊猫=2只猴子+2只兔子 1只熊猫=1只猴子+4只兔子 1只熊猫=6只兔子
环节二根据环节一得到的等量关系,然后建立新的等量关系,然后进行整理,获得可用的材料。
环节三:这些同学是用什么方法得到新的等量关系呢?
1只熊猫=2只猴子+2只兔子 (用2只兔子替换1只猴子)
1只熊猫=1只猴子+4只兔子 (用4只兔子替换2只猴子)
1只熊猫
模块一学习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