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震与抗震概论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与要求:
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
构造措施——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
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
建筑抗震设计在总体上要求把握的基本原则 :
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
设置多道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一、场地、地基、基础
地震区宜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不在危险地段进行工程建设
地段划分
地质、地形、地貌
有利地段
稳定基岩、坚硬土或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
一般地段
不属于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
不利地段
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陡坡、陡坎,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如故河道、疏散的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及半填半挖地基),高含水量的可塑黄土,地表存在结构性裂缝等
危险地段
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
当确实需要在不利地段或危险地段建筑工程时
应遵循建筑抗震设计的有关要求进行详细的场地评价,并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建筑物平、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则:
结构对称—— 有利于减轻结构的地震扭转效应
形状规则—— 在地震时应力集中现象较少,有利于抗震
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 ——平面内使结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
心相一致,避免扭转效应。
高度方向均匀变化,避免薄弱层,
减小变形集中、鞭梢效应。
对称、规则、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不规则类型
定 义
扭转不规则
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
凹凸不规则
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楼板局部不连续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平面不规则的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 义
侧向刚度不规则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
楼层承载力突变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
竖向不规则的类型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建筑结构平面的扭转不规则示例
建筑结构平面的凹角或凸角不规则示例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建筑结构平面局部不连续示例
沿竖向的侧向刚度不规则(有柔软层)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三、利用结构延性
利用结构弹塑性阶段的性能
通过塑性变形来消耗地震时输入结构的能量
*脆性结构尽管抗力很大,但吸收
地震能量的能力并不强
*延性结构却因可以吸收更多地震输
入能量而有利于抗御结构倒塌的发生
增强结构与构件的延性的措施:
钢筋砼结构——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设计,促使梁以受弯曲
形式产生较大变形
砌体结构——墙体配筋、构造柱—圈梁体系等措施,增加结构的延性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四、非结构构件
非结构构件的影响:
影响主体结构的动力特性——如阻尼、周期等
地震中先期破坏 ——如玻璃幕墙、吊顶、室内设备等
抗震设计中应注意:
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之间要有可靠的连接或锚固
对可能对主体结构振动造成影响的非结构构件,应注意分析
或估计其对主体结构可能带来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内容:
注意场地选择和地基基础设计
把握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选择合理抗震结构体系
合理利用结构延性
重视非结构因素
确保材料和施工质量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