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撒了以后.......doc积木撒了以后......
☆今天的游戏中,我为小朋友准备了雪花积木,可是在游戏开始后不久,我就发现地上的雪花积木撒了好 多,于是我在旁说了声:“宝宝们,积木掉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啊? ”可是不知是因为宝宝们玩得太高兴了 没听见,还是听见了也不想捡,宝宝们谁也没有去检。本来碰到类似恬况,我总是会让小朋友把积木捡起 來再玩。可是,我想,为什么孩子们非要我去说了,才肯捡呢,难道真的是我的常规工作没有做好吗?我 在思考着,能不能想到一个孩子主动愿意去捡的方法呢?
这时,我看到了桌上的那个空筐,灵机一动,拿了筐说:“宝宝们,地上有这么多的蘑菇,我去采蘑菇了。" 并捡起了一片雪花积木。这个方法真灵,所有的小朋友都放下乎里的积木,抢着捡地上的积木。一会儿, 就把地上捡的干干挣净。在积木捡完后,有的宝宝说:“这是红的蘑菇,这是黄蘑菇”。然后他们把红的黄 的各放在一边,开始把捡起來的雪花片按照颜色进行分类,分别放在了两个筐里。而且嘴巴里还不时的说: “这边有好多的红蘑菇,这边有好多黄蘑菇。”分类进行完了之后,他们开始拼插雪花枳木,整个游戏玩了 很长时间,在游戏过程中,小朋友只用了雪花积木和塑料篮子两样东西,但他们的兴趣始终浓厚,而且游 戏也进行的有声有色。在游戏结束时,我问小朋友今天玩得开心吗,他们齐声说“升心”,还一再要求我下 次再玩“采蘑菇”的游戏。
☆我想,如果在开始时我以传统的方式“命令”小朋友们捡完了积木再玩,那么他们的情绪一定会受到影响, 对今天的游戏也会失去兴趣。而2-3岁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的注恿很不稳定,易受外部环境的干 扰,而且他们的模仿性强。我所采取的“采蘑菇”的游戏,一下子就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拓 虽然到后 來游戏的性质产生了变化,但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仅有的篮子和 雪花积木,使游戏进行得有声有色。这其屮既培养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也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 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的保证,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比较好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保教活 动就不能很好的实施。进行过小班教学的老师都知道,小班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期,可塑性大,好习惯易于 培养,坏习惯也容易形成,如果坏习惯一旦形成,矫正起來要进行再教育,则爭倍功半,十分困难。若能 在小班时期形成良好的常规,那就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
经过实践,我认为进行小班常规教育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出发点:
一、建立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常规。
小班幼儿好模仿,易受暗示,自我意识刚形成,第一反抗期的來临,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在集体活动屮比 较协调,这样就不会束缚和限制幼儿。比如在带领幼儿进行洗手、喝水等生活活动时,如果先让幼儿分批 洗手后,然后坐冋椅子,再组织幼儿分批去喝水,我以为这样的常规就限制了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坚 持性差,让他们等待的时间过长,势必会造成常规的混乱,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可以让幼儿 洗完手后自山去喝水,然后给幼儿一点自山活动的时间,这样下一个环节活动时幼儿的注意就比较容易集 屮,如此有松有紧的常规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又如我们在安排幼儿座位时,通常是排马蹄形位子,带过小班的老师不难发现孩子为了这个椅子经常 发生矛JS,不是你挤我,就是我挤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在地板上用线做上相应的标志,固定 幼儿椅子的位置,便与幼儿放好椅子。地上的线可以给孩子暗示,而小班幼儿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 此的常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实践证明效果是比较好的。
二、 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班幼儿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匝点。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教冇时 要让幼儿直接参与。以洗手为例:一般如果是徒手的示范讲解,在大人眼里认为讲也讲了,做也做了,还 算教的仔细,但山于小班孩子头脑中没有表象,这种方法好象比较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可以分批带幼儿 进入盥洗室,幼儿看见水龙头,肥皂,毛巾,再亲眼看到老师的具体示范,这样让幼儿看到具体的行为标 准,以及达到这个标准所使用的方法后,就便于幼儿的掌握。
我们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自理,教师适当的帮助是必须的。比如,冬季要 求小班幼儿将衣服塞在裤子里,山于孩子于臂短,穿的又多,因此只能将前面儿件衣服塞好,而身后的衣 服很难整理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所以,在常规教育时,不能考虑到方便老师,只能从幼 儿需求出发,怎样做有利于幼儿,就采取怎么的做法。
三、 在活动中建立常规
山于小班幼儿及容易进入角色,我们设计的活动就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如杲只是单纯的说教或是机械地 垂复练习,孩子马上会厌倦,于是,我们可以用“小孩小孩快冋家”、“小鸟小鸟快冋家”或者■“小兔小 兔快回家”
积木撒了以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