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资本论》中信用理论的几个问题及其现实意义
黄 正 新
内容提要:信用产生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其本质是债权债务关系,其基本职能是信用创造和资本再分配。虚拟资本是资本主义信用发展的产物,是能够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资本。《资本论》中的信用理论不仅是对资本主义信用经济总结与抽象,也同样适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她是我国信用经济的发展与信用制度的建设、虚拟经济和泡沫经济的测度、调控等方面的理论指南。对《资本论》信用理论的研究必须与时俱进、与实俱进。
关 键 词: 资本论、信用、借贷、债权债务、虚拟资本。
作者单位: 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教授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最完整、最系统的科学巨著。在《资本论》的信用理论中,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信用经济运动的规律,系统地提出了信用、信用制度、信用货币、信用资本以及与信用密切相关的银行和利息、借贷资本和虚拟资本等一系列科学范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信用理论的基础。今天,《资本论》不仅仍然是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信用关系的理论武器,同时,她的理论和方法也是我们分析和研究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信用理论与实践的指针。
一、《资本论》中信用理论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信用的产生
1、信用产生的前提条件同交换一样,也是私有制和分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决定了每个人不能随意占有他人的生存资料,同时自然分工又决定了每个劳动者只能拥有某一种劳动产品。这就自然产生了一个突出的矛盾:劳动生产(产品所有)的单一性与生活需求(商品)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即所谓“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我不能随便得到你的,你不能随便得到我的,但我必须得到你的,你也必须得到我的”,解决的办法必然是:交换。但若你有(钱)我无(货),或我有(货)你无(钱)的情况下,交换则不能实现,互通有无的唯一办法就只有借贷了,信用及信用关系由此而产生了。信用产生有二条途径:一是产生于直接借贷。可以想象这种直接信用的产生可以先于货币的出现,实物借贷甚至早于物物交换,但这决非马克思所论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信用产生途径。
2、信用产生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信用产生的更具普遍性、更深刻地反映经济生活的途径是:信用产生于货币与商品交换,或者更进一步说,信用和“信用货币的自然根源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1)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物物交换中“需求的双重巧合”问题。而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并因而以自身或通过代表作为流通手段来执行职能的商品,大大地促进了简单商品交换的发展进程。但是,在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中,交易的双方必须在同一时间与空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同一价值量总是双重地存在着,在一极上是商品,在另一极上是货币。所以,商品所有者只是作为现存的互相等价的物的代表来接触。”(2)如不能满足同一时空、钱货相交的前提,则交换无法成功。只有货币职能的进一步衍生和扩张,才能不断地克服自身的束缚,促进商品交换的发展。因此,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使商品的让渡同商品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的关系,如预付和赊销等买卖方式也发展起来了。“对于这类先通过出售而在形式上让渡使用价值、后在实际上向买者转让使用价值的商品来说,买者的货币通常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3)这种“货币形式——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具有货币关系的形式——所反映的不过是更深
资本论现实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