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阅读讨论型自学课堂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质疑、合作、探究,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同学们家里养花吗?家里都养了些什么花?花盆摆在哪里?养花给谁看的?有这么一个民族,他们养花却是给别人看的。很奇怪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德国,去欣赏这道奇丽的风景。(齐读课题)
2、课文的作者是季羡林先生。1935年,季羡林先生求学于德国的歌廷根大学,当时他只有25岁。他在这里留学十年。他把德国的歌廷根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80年,也就是35年后,他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文章。
[教学思考:我想设计了从交流季羡林先生入手,让学生搜集的资料,比如季羡林先生的职务、作品,但是我想交流这些资料占用的时间一定很长,对课文的理解也不一定有什么帮助、况且孩子们也只能看看英才教程。所以我在二班上课时我设计了从介绍单元内容入手,学生反应很平淡,对于理解课文没有什么帮助。最后我决定从学生熟知的家庭小事
——养花谈起,交流中国的养花方式,学生兴致勃勃地介绍了家里养的花的种类,花盆摆放的位置,知道我们中国人养花是给自己看的,为课堂上理解德国人养花给别人看、体会德国景色的奇丽打下基础。老师直接介绍作者两次去德国的经历,简单有效,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温馨提示:请同学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别忘了还要会写啊!【每节新课一名同学做温馨提示】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预习)
1、默读课文,解决字词。
(1)我会读,找朋友:
(2)我会写,要注意:
(3)我能行,请师问:
2、开火车读文。(朗读)(人人都有机会读书)
(4)我读书,要认真:
三、默读课文,大胆质疑。(质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提出你不懂的问题。【(5)我思考,学质疑】
问题预设:
(1)四五十年后作者重游德国故地发出了怎样的赞叹?作者在德国看到了怎样的奇丽景色?
(2)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生活中的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
(3)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你是怎样理解“美丽并没有改变”的?
(4)“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猜一猜作者心有怎样的一个梦?【不做探讨交流,把自己的想法保留。】
[教学思考:如何让语文课上得简单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