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朗读
语文是包含了语言与文学的学科,因为涉及到语言的教学,语文教学有着其它学科所没有的能力目标,语言的运用必须在语言表达之中方可完成。所以在语文学习中,必须有意识地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朗读训练。在语文课堂上渗入足够的朗读,有利于学生在整体上把握全文,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记忆和理解。心理学上指出,朗读是集眼、耳、口、心于一体的复杂的心智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是文本与阅读者的交互过程。
首先朗读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能够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解读文本,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时,朗读能够促进学生的感性体悟。成熟的文本阅读应该要求读者进入文本本身的情感氛围,才能较为完整地去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朗读就像一把钥匙,能在最快时间内让读者把握文章的大致情感,宋人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需关西大汉执铜琵琶唱“大江东去”,而另外则需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溜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就是从声的角度来加深对文本的体悟了。
朗读不但对课堂教学能起到直接的积极效果,同时朗读本身也是学生活动之一,注重课堂的朗读,和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相印合,大量的朗读可以把更多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自己对文本进行理解思考。朗读作为一种集体性的学生活动还有参与面广、表现性强以及利于控制的特点。朗读可以齐读,让全体课堂学生参与到朗读之中;也可以采取单独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展现自己的个人才华,或者可以采取简单的朗读比较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同时朗读能够让学生保证注意力的集中,朗读的内容可以在教学之前预设,是非常方便的课堂调整方式。再进一步谈,朗读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面临的将是一个更追求协作交流的社会,在朗读中培养起标准的普通话能力,响亮自信的嗓音以及成熟的说话姿态,将对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近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应该说,朗读是中国现代语文教学始终重视的一块内容,但是真正在课堂上做好朗读工作也并非是简单的事情。朗读最为忌讳的就是缺乏情感或者人为的矫情,在课堂上使用朗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做好情感的疏导工作。对文本本身必须有比较初步的理解,对文本的思想情感也能有初步的把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营造与文本相符的情感氛围,包括教师自身教学语言的设置,文本情感背景的铺设乃至多媒体音像资料的使用等。比如在让学生朗读《春》之前,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比较欢快的音乐,加上一些情感煽动的语言,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进入了朗读状态。在朗读中间,也可以配以音乐,这对学生的情感具有很大的渲染效果。另外,展开朗读之前,应该能让学生进入比较严肃的学习状态,所谓情自肺腑出,对学生而言,没有沉寂平稳的心态,是很难让自己进入积极正面的情感状态的,可能仅仅将朗读当作一场闹剧。
除去情感要素之外,一定的朗读训练也是必要的。首先是针对文本本身确定合适的朗读方式,主要是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帮助学生明确断句、重读等内容,这可以保证朗读最基本的流畅和抑扬
语文课的朗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