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镇宝山村总体规划说明书
填报时间: 2009-04-08 责任单位: 彭州市龙门山镇
--------------------------------------------------------------------------------
一、现状概况
(一)地理位置、行政区辖及人口
宝山村位于龙门山镇域南端,西南接小渔洞镇,东南与龙门山镇国坪村相连,东隔白水河与龙门山镇团山村相望,北经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阿坝州汶川、茂县接壤。全村幅员面积56平方公里,其中人工森林11000亩,灌木林8000亩,,全村下辖15个生产合作社,611户,2135人,宝山村村委会位于龙门山镇区内,紧邻县道彭白公路(彭州——白水河),距彭州市仅四十公里,距成都市七十六公里。
(二)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情况
宝山村地处龙门山脉西北褶皱断裂带,该地质带起于陕西汉中,止于四川省泸定县,全长500公里,宽25—40公里,被地质学家称为内陆板块缝合线,村内地质复杂。主要岩石有砂岩、板岩、页岩及少量花岗石。
宝山村地属成都平原向龙门山脉过渡的低中山地貌,其特点山脊呈齿状,山峰多锥形,多悬岩陡壁,峰谷高差大,且沟壑纵深,呈“V”型和“U”形发育,河流比降大。村内地形高度由北向南递减,最高海拔处4318米,位于在大宝山峰尖;其次为海拔3970米,位于回龙沟东北黄草坪;最低处海拔1018米,位于龙门山镇东南河心处。村内相对高差3300米。
宝山村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天酷暑、秋多阴雨。℃——℃,极低温-15℃,极高温25℃;降水量偏高且集中,平均年降水量在1300——1400毫米,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夏半年占80%以上,冬半年不足20%;湿度亦偏高,年均相对湿度80%;日照偏少,相对集中夏季,全年无霜期约250天左右。
宝山村村域内自然灾害有洪水、滑坡、崩塌、地震等灾害,位于七度地震震区。
村域内山峦起伏,矿产资源丰富。据载宋朝起,便开始有规模开采铜矿。解放后,据地质部门勘定,该村村域地下矿产十分丰富,已开采的矿藏有铜、蛇纹石、滑石、钾长石、石棉、铁矿、无烟煤等。随着宝山旅游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环境的重视保护程度的提高,矿产开采已逐步减弱,部分厂矿已停产。
村域内水电资源蕴藏丰富,有白水河自北向南流经村域东部。白水河是湔江上游,属沱江水系,同时又地处白水河自然保护区,河流两岸植被葱翠,地势起伏,因而溪流、瀑布、叠水众多,为村域内开发水电产业提供了基础。村域内已建成八个水力发电站,其中包括全国最大的村级水电站——桂花树电站,装机容量8000千瓦,村域内水资源不但丰富,而且水质优良,有优质矿泉眼多处,已开采出温泉。
动植物多样性基本状况
地理条件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缘。地处东经102'55'--104'53',北纬30'06'--31'26'之间。地貌类型多变,平原、丘陵、山地均有,以平原为主。由于环境背景复杂,生态环境类型多样,因此,水平分布的南北地带和东西地带,均处于植物物种的过渡和交汇区。垂直地带更为复杂。这为物种保存和分化造成各不相同的多样化条件,最终造就了该地区植物多样性格局。
植物资源丰富,村域内共有栽培植物192科875属2391种。
特有种属丰富,成都从植物区系上处于东西两大植物区系过渡的地带,又是热带和温带交汇的重要区域。因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温和湿润环境,有利于古老植物的保存,特有种属丰富。如桫椤、紫萁、海金砂,凤尾蕨、蜈蚣草、银杏、银杉、水杉、油杉、云杉、苏铁、福建柏、木麻黄、连香树、水青树、杜仲、珙桐等属的植物。区内林业资源也相当丰富,林场四季苍茫碧绿,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有桦木、槭树、冷杉、杉木、山核桃等近百种树种;有天麻、贝母、黄连、茴香等数百种野生和人工培植的药材;森林中活动的动物门类较多,各门类中种类丰富,特有种类和珍稀种类占有一定的比例,动物区系成分复杂,分布广泛。
村域内自然景观优美,地处白水河森林公园和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又是龙门山国家级地质公园的重要一部分,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地质构造复杂,奇峰林立,深峡纵横。
(三)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为8432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为662万元,%;工业产值45704万元,%;第三产业产值为37954万元,占总值的45%,人均纯收入为8542元。由此可见,宝山村现有经济构成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重点。
龙门山镇宝山村总体规划说明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