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激励
与教育组织管理
内容提要
1激励的内涵及要素
最具代表的传统激励理论
当代激励理论
激励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激励的内涵及要素
(一)内涵
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 Berelson)
和斯坦尼尔( Steiner)给激励下了如下的
定义:“一切内在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
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
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
研究表明,激励不仅表现为个体追求某
种既定目标的愿望程度,以及人自身内部产
生的动机,而且表现为外界所施加的吸引力
和推动力。
◆激励的三层含义
2
3
激励是一种引导
教育和管理活动,激励是从人的激励是通过外部
是通过外部的刺需要出发,把刺激和影响,把
激、灌输和影响
人的需要和社
原本不属于个体
把激励机制的内
的思想和行为主
容转化为个人的
会需要相结合体化,以产生超
思想和自觉行
和相统一的过常的作用和力量
为
程
二)激励的要素
要素
外在性激励
内在性激励
①物质性需要
①工作活动
过程本身
②社会性需要
②任务完成
时所带来的
最具代表的传统激励理论
内容型
过程型
激励理论
行为改造型
()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试图解决的是确定工作
中何种因素能够激励员工。
◆他们关注各种不同类型的诱因或目标,
个体努力达成这些目标以使自己能够得到满
足,同时也使工作完成得更好。
()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理论假定:
(1)是内驱力或需要激起、引导并维持了目标
导向的行为;
(2)当个体的内部均势被打破或个体感到被剥
夺时,内驱力或需要性行为便被唤起;
(3)内驱力或需要是按层次高低排列次序的;
(4)一旦需要得到满足,内驱力便不再起推动
作用了;
(5)每个人的内驱力或需要的次序排列基本上
是一致的。
4(=)内容型激励理论率
主要介绍
◆享乐主义
◆本能理论
◆内驱力/需要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奥尔德弗的ERG理论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
◆享乐主义
关于人们做出各种行动的原因,就目
前所知,最先对此做出解释的尝试,可追
溯道2300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以及
近代18、19世纪的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
他们认为,人的行动总是指向舒适、愉悦,
而逃避不适和痛苦的。这种观点被称为享
乐主义。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有效激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