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在争议中问世文汇报 8月2 日报道:“美眉”、“版猪”、“烘培鸡”、“瘟酒吧”、“红粉网族”这些在网络世界中诞生并活跃的语言现像, 如今终于有了“词条”的名分, 大大方方走进了语言学家编纂的正规词典。尽管大半年来人们对该不该编纂网络词典一直激烈地争论着,《中国网络语言词典》还是如期面世了。据悉,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由语言学界参与编写的第一部网络语言词典。去年 12月 12 日本报刊登了《网上会话不再雾里看花》一文, 独家报道了《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即将问世的消息, 一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旷日持久的争议。一种意见对出版网络词典持否定态度, 认为网络语言特别是聊天室里出现的“网语”大多是上网年轻人一种时髦的文字游戏,将“米国”( 美国)、“ 7456 ”(气死我了) 等一些游戏词汇一本正经地注释出版, 根本没有必要; 而且认为, 一些“网语”极不成熟,偶然性很大,不具有通用词语的稳定性,比如对聊天室、论坛的管理人员就有“班主”、“斑竹”、“版猪”、“班竹”等多种称法, 随意性大, 把这些未定型的语言现像以工具书的形式“固定”下来, 对推动语言发展能起到多少有益作用值得怀疑。也有不少人对编纂网络语言词典持肯定态度。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室主任周洪波对记者说, 网络语言虽良莠不一, 但其价值也不可低估, 我们应看到网络群体的创新能力, 他们总在不断地创造属于他们的丰富、鲜活的词语, 并使之非常迅速地传播流行开来, 而语言的多样化很大程度要靠新词新语包括网络词语这些活跃部分来实现。经过长时间的使用, 一部分网络词语也会进入稳定的基本词语部分, 成为词汇核心中的一员, 所以, 我们无须对网络语言忧心忡忡, 应采取宽容理解、推荐引导的态度,依靠语文工作者对这些词语进行观察、收集、整理、研究,而这正是编纂网络语言词典的意义。据悉,今年 3至4 月, 383 位新浪网聊天室网友参与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网络语言”大辩论, 认为网络语言“作为对传统语言的补充, 应该走进大雅之堂”的占 %, 认为“网络语言不利于语言规范, 不能继续泛滥下去”的占 %,认为“不知道,但我可以谈谈我的感受”的占 %。刚出版的这本《中国网络语言词典》由曾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现任教育部“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课题第一负责人的于根元研究员担任主编。词典收词 1305 条,正文 38 万字,以汉语拼音排序,释义简明通俗。专家质疑“网语词典”:有必要么? 东方网 2月 1 日消息:据报道,我国第一部网络词典–––《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即将于今年 6 月问世。然而, 近日一些专家指出,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像, 有着极其不成熟、不稳定的一面, 以此种语言为对像编纂词典, 对推动语言发展能起到多少作用,实在令人怀疑。据介绍,《中国网络语言词典》收词 2000 条左右, 词典既收入了一般性的网络术语, 如第四媒体、伊妹儿、基准网民( 主要的占大多数的网民)、网上录取等, 也收入了聊天室常用的较特别的一些词语,如“瘟都死”( windows )、“大虾”(网络高手)、“东东”( 东西)、“斑竹”( 版主)、“菜鸟”( 初学上网技术不熟练的人)、“猫”(调制解调器)等, 以及常用的外语词缩写,如 BBS ( 电子公告板)、 CHAT ( 网络聊
网络用语相关新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