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36计
(一)主题:高分
第一计 量体裁衣
第二计 招少慎报
第三计 打“政策牌”
(二)主题:踩线
第四计 避实就虚
第五计 把握“高”“低”
第六计 逆水行舟
(三)主题:加分
第七计 胆大心细
第八计 知其一,还要知其二
第九计 把握高校对加分的态度
(四)主题:提前批
第十计 机会,不轻言放弃
第十一计 切忌“不填白不填”
第十二计 敢于冲击名校
(五)主题:第一志愿
第十三计 给志愿留点余地
第十四计 专业不要盲目“攀高”
第十五计 注意地域与院校的结合
(六)主题:第二志愿
第十六计 关注高校以前的生源情况
第十七计 留意二志愿院校的政策
第十八计 专业“冷热”要搭配
(七)主题:专业级差
第十九计 高低结合
第二十计 志愿之间留够余地
第二十一计 在比较中找优势
(八)主题:重新定位
第二十二计 胜战计——避虚就实
第一计 并战计——树上开花
第二十四计 “败”战计——走为上
(九)主题:梯度
第二十五计 院校间分差要拉开
第二十六计 地域要分散
第二十七计 专业之间前高后低
(十)主题:学校和专业
第二十八计 有比较,鱼和熊掌可兼得
第二十九计 选学校,慎将一所学校进行到底
第三十计 重专业,不被“牌子”迷花眼
(十一)主题:调剂
第三十一计 专业调剂:另一条“保险带”
第三十二计 院校调剂:加大同批次录取几率
第三十三计 选择调剂院校地域
(十二)主题:专业之“冷”与“热”
第三十四计 慎将专业“热”到底
第三十五计 “一热一冷”把握度
第三十六计 避“热”就“冷”不是错
之一、量体裁衣
某省理科考生吴可,高考成绩681分。
志愿设想 最初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可不可以填报北大或清华。因为成绩高出理科本科一批省控线(598分)83分,当时确实想去冲一回,但我又查阅了去年北大和清华在我们省的理科录取最低分,都超过了省控线近130分,而我今年仅超过80 几分,显然无望。接下来我把目标放在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两所学校上。通过对照这两所学校去年在我们省的录取情况,其中,复旦大学理科调档线高出省控线100多分,中国人民大学的调档线高出省控线80多分,我的成绩恰好在中国人民大学去年的调档范围之内。于是我推测,如果不出意外,我的成绩今年也可能在调档之列。所以最后决定放弃复旦大学,而准备报考中国人民大学。
志愿情况 提前批:无;本科一批:中国人民大学,专业为金融学、工商管理类、贸易经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政务信息管理),服从专业调剂。无其他志愿。
投档轨迹 中国人民大学院校在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政务信息管理)预录→录取。
数据统计 中国人民大学理科在考生所在省的调档线为681分,考生所报四个专业最后的录取最低分分别为:683、687、685、681。
兵法点拨 现在可以假设,如果考生第一志愿填报了北大、清华、复旦任意一所学校,都会落选(北大今年在考生所在省理科调档线为683分,清华为698分,复旦为690分)。事实上,考生能被中国人民大录取,也是很幸运的事,毕竟刚刚上该校的调档线。现在想来,考生幸好当时根据自己的实力量体裁衣,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不然可能就与理想的大学无缘。
之二、招少慎报
某省文科考生赵芮,高考成绩613分。
志愿设想 成绩出来后,613分,很高兴。我们省文科本科一批的省控线为570分,成绩高出省控线40多分,我认为选择空间很大。在填报志愿时,也怕报高了,什么北大、人大、复旦我也不敢报。由于成绩上有一些优势,再加上出于为家庭经济负担着想,于是就初步确定了香港中文大学,因为该校有两个奖学金班(文科基础班、商科基础班)四年的学费及住宿费全免。当时我也有担心,这两个班在我们省分别都只招一人,要是落选了怎么办?但经过考虑,还是决定第一志愿报考香港中文大学。另外,由于对财经比较有兴趣,所以第二、三志愿就分别准备报考中央财经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
志愿情况 提前批:无;本科一批第一院校志愿:香港中文大学,专业为商科基础班(奖学金班),不服从专业调剂;第二院校志愿:中央财经大学,专业为会计学、财政学,不服从专业调剂;第三院校志愿:西南财经大学,专业为金融学,不服从专业调剂。无其他志愿。
投档轨迹 香港中文大学院校在阅→预退(原因:所报专业已满,不服从专业调剂)→自由可投→中央财经大学院校在阅→预退(原因:所报专业已满,不服从专业调剂)→自由可投。
数据统计 香港中文大学文科在考生所在省的调档线为613分,所报专业最后的录取最低分为639分。中央财经大学的会计学录取最低分为624分(第一志愿满额)。
志愿填报36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