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四节 宁国县.pdf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13日,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建国,泾县仍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专区。1952年3月28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撤销宣城专区,泾县改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芜湖专区。1955年12月15日,泾县人民政府改称泾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8月17日,泾县革命委员会成立。1982年4月15日,芜湖地区行政公署迁驻宣城县城关镇(今宣州市区),泾县属之1981年12月17日,泾县革命委员会改称泾县人民政府。第四节宁国县宁国县位于安徽东南部。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0°17′~30°47′与东经118°37′~119°24之间。该县东南与浙江安吉、临安县交界,东北与广德县、宣州市毗连,西北与泾县、旌德县为邻,西南与绩溪县接壤。,,总面积244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河沥溪镇。现全县共设17个乡,12个镇。一、县名由来、县城、旧治、疆域变迁〔县名由来〕宁国县名取吉利语,表示国家安宁的意思。取自《易·乾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分宛陵县南部地区置新县(治独山,今河沥溪镇南公里宁国镇),取名宁国系企求邦宁国泰,长治久安。唐宋后,宁国县名还为宁国军、府路名。辛亥革命后,废府,宁国成为县专名。〔河沥溪镇〕今县城河沥溪镇系解放后县城,地处北纬30°34′~30°38′与东经118°59′~119°41′之间。。早在东汉建安十三年,吴大帝孙权析宛陵县南部地区在独山置宁国县故城仅130步。隋开皇九年(589年),撤销宁国县,并入宣城县。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宁国县(仍治今宁国镇)。六年撤销,并入宣城县。天宝三载(744年),复置宁国县(治今河沥溪镇南4公里故县城,又叫西津镇)直至解放前(1949年4月23日)。这个宁国镇始建于东吴时。道光以前,“街市整洁,屋宇鳞次”是个美丽的山城小邑。太平天国间,城郭为兵燹所坏,“一片瓦砾,满目荒芜”。后虽渐次恢复,仍不及旧城之半,而在其东形成大大超过县城的商贸中心——河沥溪镇,故有“小小宁国城,大大河沥溪”之誉。古城清末设城一区,民国后设城厢6个保。民国20年(1931年),设坊市都及河沥溪镇。21年,改河沥溪镇为同善镇。29年1月,改同善镇为东津镇。34年6月,改东津镇为河沥溪镇,余改为乡。后复为西津镇。1958年9月,改·1108·河沥溪镇为河沥溪人民公社。1960年9月,复名河沥溪镇。石口镇:位于宁国县今县城东南19公里,地处北纬30°31′与东经119°07′之间。该镇依山傍水,因北依岳峰山,原名岳锋镇。明代曾为岳山巡检司驻所。解放后,曾称岳山乡,后因山石奇特,更名石口。1983年,改为石口乡。1985年,改为石口镇。该镇历史悠久,早在汉建安十三年(208年),这里就是怀安县治,直至隋开皇九年(589年)才撤销怀安县并入宣城县(今宣州市)。今旧治遗迹已难寻。〔疆域变迁〕宁国县旧属宛陵县东南地区。汉建安十三年,析宛陵县东南地区置怀安县(治今石口镇),西南地区置宁国县(治独山,今宁国镇),今县境为2个县分领。隋开皇九年(589年),撤销怀安、宁国2个县,并入宣城县(今宣州市)。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怀安(仍治今石口镇)、宁国(仍治今宁国镇)2个县

第四节 宁国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