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君,郑 雪.(2014). , 46(3):367 − 384
文献:
*
文献阅读报告
*
背景
问题发现是指在解决一个已清晰呈现问题之前经历的所有活动、过程与事件 , 是人类探究未知世界的第一步。
眼动即眼球的运动 , 它与注意以及内部信息加工机制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许多学者都尝试对问题发现过程进行观测和分析 , 探索其特征与规律。但问题发现活动本身的复杂性、隐蔽性、潜伏性与开放性等特点 , 给研究的深入带来了很大困难。内部认知加工过程,揭示问题发现认知机制与规律的研究较少。
*
文献阅读报告
*
研究目的
在矛盾式与潜藏式两类问题情境中 , 以眼动仪为工具 , 探讨高低能力大学生问题发现过程的整体以及各兴趣区中的眼动规律与特点 , 并借此更细致地分析问题发现的内部认知加工过程。
*
文献阅读报告
*
40名大学生,20名为高能力组,20名为低能力组。(高低能力是在预备研究中通过团体实验选出)
主要方法
从网络中收集数十篇候选材料 , 根据专家建议结合本研究的特点筛选并整理出矛盾式与潜藏式情境备选材料各 5 段。
矛盾式情景材料:存在许多错误和漏洞。
潜藏式情景材料:材料本身没有任何现成错误和矛盾。
EyeLink Ⅱ 型眼动仪、录音笔(用来记录被试发现的问题)
*
文献阅读报告
*
实验采用 2( 问题情境:矛盾式情境、潜藏式情境 ) × 2( 组别:高能力组、低能力组 ) × 4( 兴趣区:第一到第四兴趣区 ) 混合设计。
自变量:问题情境、兴趣区以及组别。
问题情境和兴趣区为组内因素 , 组别为组间因素。
因变量:问题的数量与质量 , 以及问题发现过程中被试的眼动情况 ,包括整体和在 4 个兴趣区中的注视时间、注视次数、回视次数、瞳孔直径、眼动轨迹等。
*
文献阅读报告
*
兴趣区:研究者关注和感兴趣的被试对刺激信息的注视区域 , 是分析眼动结果的基本单位。
每一个情境材料都分为 4 个段落 , 并且在每一个段落中都有相对独立的含义 , 因此对兴趣区的划分就是基于这 4 个段落进行的。
眼动指标:(1) 总注视时间。
(2) 平均注视时间。
(3) 注视次数。
(4) 回视次数。
(5) 瞳孔直径大小。(变化)
(6) 眼动轨迹。
*
文献阅读报告
*
*
文献阅读报告
*
实验结果
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从总体来看 , 在问题数量与质量上 , 高能力组被试优于低能力组 。
*
文献阅读报告
*
实验结果
情境因素
兴趣区因素
组别因素
总注视时间
不显著
存在显著差异
平均注视时间
被试在潜藏情境的总体和第二、三区的平均注视时间长于矛盾情境
存在显著差异
注视次数
不显著
存在显著差异
不显著
回视次数
不显著
矛盾情境中: 高能力组在第二区的回视次数多于低能力组
潜藏情境:高能力组在总体、第二、三区的回视次数多于低能力组。
瞳孔直径
矛盾情境的总体和第二、三、四区的瞳孔直径均大于潜藏情境
矛盾情境:四>三>二>一
潜藏情境: 四>二>一
三>二>一
*
文献阅读报告
*
结果
*
文献阅读报告
*
2020年文献阅读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