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当代数学家。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举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赏识,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
*
数学家的故事
*
陈景润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
数学家的故事
*
哥德巴赫
哥德巴赫(-)是德国数学家;出生于格奥尼格斯别尔格(现名加里宁城)。哥德巴赫之所以在数学上负有盛名,是由于他在1742年给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到所谓“哥德巴赫猜想”。
*
数学家的故事
*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存在最久的未解问题之一。这个猜想最早出现在1742年,哥德巴赫猜想可以陈述为:“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哥德巴赫猜想在提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毫无进展,目前最好的结果是陈景润在1973年发表的陈氏定理(也被称为“1+2”)。哥德巴赫猜想另一个较弱的版本(也称为弱哥德巴赫猜想)是声称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质数之和。这个猜想可以从哥德巴赫猜想推出。1937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质数之和,基本证明了弱哥德巴赫猜想。
100以内的质数(25个)
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
67,71,73,79,83,89,97.
*
数学家的故事
*
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确定了许多物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发现了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出生于西西里岛的叙拉古。设计制造了多种机械,如螺旋扬水器、军用投射器等。阿基米德到过亚历山大里亚,据说他住在亚历山大里亚时期发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
*
数学家的故事
*
阿基米德
“Eureka!尤里卡!”——“我找到啦!”。叙拉古国王让工匠替他做一顶纯金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于是国王请科学家阿基米德来检验。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一天,当他进入浴盆洗澡时,水漫溢到盆外,于是悟得一个基本原理(浮力定律):物体在液体中减轻的重量(浮力),等于排去液体的重量!——不同质料的物体,虽然重量相同,但因体积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根据这一道理,就可以判断皇冠是否掺假。阿基米德高兴得跳起来,赤身奔回家中,口中大呼:“尤里卡!尤里卡!”(希腊语Eureka,意即“我找到啦!”) 他将这一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写入名着《论浮体》(On Floating Bodies)中,以“阿基米德原理”着称于世,至今载入物理学教科书。后世的许多大科学家和数学家,当他们获得重大发现的时候,几乎都情不自禁地高呼:“Eureka!尤里卡!”——“我找到啦!”
*
数学家的故事
*
“不要动我的图!” 阿基米德晚年,罗马军队入侵叙拉古国,阿基米德指导同胞们制造了很多攻防武器。侵略军首领马塞勒塞率众攻城时,被阿基米德设计的“投石机”击退;罗马士兵闯入了阿基米德的住宅时看见一位老人正在自家宅前的地上画图研究几何问题,一个罗马战士走近沉思中的阿基米德,把地上所画的图形踩坏了。阿基米德说:「走开,别动我的图!」战士一听十分生气,于是拔出刀来,朝阿基米德身上刺下去,一代伟人就这样去世了。
*
数学家的故事
*
阿基米德定律
阿基米德定律是力学中的基
2021年数学家的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