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北京的春节》知识点.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6 、北京的春节一、重点字词 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zh ōu)。理解: 天气的“冷”与年味的“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年”在北京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2、作者写了老北京的春节的哪些重要的日子?哪些是详写, 哪些是略写?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理解: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 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3 、北京的春节有什么特点? 理解: 北京的春节开始得早,腊月初就开始了,说明人们很重视春节。 4、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理解: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也说明了腊八粥用料之丰富。 5、“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这一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理解: 这一句是过渡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孩子们的欢喜,也引起下文大人们的忙乱。 6、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理解: 这句话把过小年形象的说成是过年的“彩排”,说明过小年很热闹, 也预示着春节更加隆重。 7、认真阅读第七自然段,说一说从哪能体会出除夕热闹?什么叫守岁? 答: A 、从“味、色、声”的角度体会除夕真热闹。“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 到声音, 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 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B 、从人们活动中体会到除夕热闹。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7、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理解:“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写出了人们对除夕夜“吃团圆饭”有多么重视,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这也是春节传统习俗得以代代相传的原因。 8、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 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 xián )熟技能。理解: 这句话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优秀品质。 9、、“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把“又”字去掉行不行? 理解: 不能把“又”字去掉。“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 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但同样热闹, 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让人自然回味起春节的前几个高潮,表现出作者在文章结构、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用。 10 、第十二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的什么风俗?有什么特点? 理解: 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看花灯的风俗,主要突出了花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11 、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理解: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 作者采用的是总-分- 总的段落结构。 12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1] ,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理解: A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写春节

《北京的春节》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0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