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术鉴赏教育的论文.doc关于美术鉴赏教育的论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关于美术鉴赏教育的论文》的内容,具体内容:教育作为文化传递、继承和交流的一种方式,既是对已有文化的继承,也是对新文化的创造,它们统一于传承和创新的动态过程之中。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美术鉴赏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美术鉴赏教... 教育作为文化传递、继承和交流的一种方式,既是对已有文化的继承,也是对新文化的创造,它们统一于传承和创新的动态过程之中。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美术鉴赏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美术鉴赏教育的论文范文一:对美术鉴赏教学的几点思考
美术欣赏课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早已成为普通高级中学的必修课,各普通高级中学对这门课程也越来越重视。从事美术欣赏教学已有多年,从笔者个人不成熟的经验来看,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重视这样几个问题,即理性与感性、西方与中国、继承与创新、做事与做人,在这几个问题中,又应有所侧重。
一、美术欣赏教学中,更注重感性教育
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很多情况下,情感在调节人的行动的方向和力量上起着重大的作用,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感,则反之。
科学重逻辑、推理,重理性;而艺术则重情感、情绪,重感性。既然这样,在美术欣赏课上就应更重视启动、激发学生感性方面的潜能,想方设法用作品去撞击学生的认知和感悟,让学生去意会那难以言传的情感世界,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鲁迅先生也曾说过:"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趣于无有矣。"所以面对今天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更应注意用情感的平衡,来维持人心灵的和谐与人性的完整。
二、美术欣赏教学中,更注重中国画的欣赏教学
有人认为现在的社会是讲真、讲科学的社会。西方的科学技术远远领先于我们,而西方美术又正是侧重于这方面的,于是舍本求末,崇洋媚外。也有人认为中国美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成就辉煌,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于是盲目排外。这两种做法显然都是片面的、极端的、错误的。客观与主观,真与善都是相依而存、缺一不可的。然而,美术本身就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属性,民族文化要生存和发展,要靠所有人的努力,学生不热爱自己的文化,不继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怎么行呢?所以,教学中还是应侧重一点中国美术。徐悲鸿、刘海粟这些美术大家既画油画,又画中国画,但都侧重于中国画;董希文、罗工柳虽然以油画为主,但他们在取材、立意等多方面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使油画富有中国特色,成为中国美术的一部分。
三、美术欣赏教学中,更注重创新教育
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创作、创造、创新",其核心在一个"创"字。由何而创?那就是创的基础,即继承。创什么?那就是继承的目的,即创新。
美术欣赏课,重在教学生怎样去欣赏美术,这就涉及到欣赏方法的问题。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审美经验都有别,因而,通过怎样的途径去实现审美感知、心境共鸣也不尽相同。教学生欣赏时,常提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提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质上就是提倡个性,提倡"创"。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性质,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
关于美术鉴赏教育的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