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教学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难点,同时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下面,我就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读题——认识应用题的前提条件
读题是认识应用题的前提,是弄清题目、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的先决条件,只有正确读题和理解题意,才能去正确解答应用题。因此,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准确地读题,仔细看清题目的每一个字、词、句,从题目的整体上进行感知,进而理解全题。同时,教师要保证题目感知的准确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这样,学生才能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叩开答题的大门。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弄清题目的数量关系,从数量关系进行推理,加强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及运用,并把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概括成关系式(如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同是,学生对一些名词术语的含义的理解也要更好地掌握,如差、积、商的意义,增加、扩大、减少、缩小的含义等。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让学生在读题中观察、比较、判断、分清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为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二、析题——解答应用题的关键
析题就是理清解题思路,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中心环节。要更好地析题,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用实物演示、学具操作、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等辅助手段,使数量关系直接地显现出来,减缓学生思维的坡度。指导学生理解题时,教师要尽量运用直观教具或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用实物或看图进行实际操作,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帮助他们积累经验,分析题目。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是从问题入手,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找出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再逐步推理,直到全部找出解题所需要的条件;综合法是指由已知条件出发转向问题的分析方法,让学生选择先已知数量,然后找出通过已知数量可以解决的问题,再逐步推导,直到求出问题的解为止。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老师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思维模型。第三,教师要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题型,运用不同的解题策略,并鼓励他们利用已知的解题经验来解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如画图法、列表法、列举法等)。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题目实际运用寻找规律、猜想验证、化繁为简、逆向思考、模拟假设等多种策略,促进每位学生掌握有效的分析策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解题
——解答应用题的根本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思路列出算式,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教师应运用学生独立尝试探索和小组交流等多种方式来教学。列式时,分步式和综合式要适当兼顾,并鼓励学生多列综合式。在学生列式的过程中,教师要检查学生的列式与思路是否一致、数据是否抄正确、单位换算是否正确等。其次,教师要让学生重视计算的过程,严格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进行。如果是列方程,设的一步万万不可忽略,如果能进行简便运算,则要进行简便运算,这样能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和速算能力。第三,教师要检查学生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答语是否完整,单位名称是否写了上去,结果是否符合题意、是否符合常理。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