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陵渡风陵渡【名称由来】传说之一: 名字是因附近的风后陵而取的。轩辕黄帝和蚩尤战于琢鹿之野, 蚩尤作大雾, 黄帝部落的将士顿时东西不辨, 迷失四方, 不能作战。这时候, 黄帝的贤臣风后及时赶来, 献上他制作的指南车, 给大军指明方向, 摆脱困境, 终于战胜蚩尤。可惜风后在这场战争中被杀, 埋葬在这里,后来建有风后陵。风后陵,在赵村东南,高二米余,周围 30 米,故称风陵关。因唐代圣历元年( 689 )在此置关,又称风陵津, 是黄河南泄转而东流之地。津即渡口,所以后称风陵渡。传说之二: 女娲的陵墓就是风陵渡, 女娲为风姓, 故称风陵。在风陵渡附近赵村东南, 有女娲墓, 冢高 2米, 周边 30米。墓前原有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 1610 年) 重建风后祠及碑记,可惜已毁。【成因】黄河流过河口镇后, 为南北走向的吕梁山所阻, 折向南流, 奔腾于陕西、山西两省边界的峡谷之间。河水从壶口瀑布泻下后, 出龙门继续向南流, 到潼关附近, 因受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其中一条支脉华山所阻,折向东流。【历史】风陵渡自古以来就是河东、河南、关中咽喉要道, 向为兵家必争之地。魏国与秦国的古战场就在这里, 东汉时的曹操讨伐韩遂、马超, 西魏的宇文泰破高欢等著名战争,均发生在风陵渡。明清时在此设巡检司和船政司, 管理防守和运输事宜。这处“鸡鸣一声听三省”的渡口, 历史上一直以摆船渡河, 来连接陕豫二省。正是“挽输今正急, 忙煞渡头部”。而今, 一座铁路大桥将南同蒲路和陇海路连接在一起,把黄河天堑变为通途。 1500 米长的黄河大桥飞跨南北两岸, 连接三省人民。凤凰咀上的引黄电灌站, 吞波吐浪, 灌溉着万顷良田。登临河岸边的凤凰嘴上, 远眺潼关, 太华、崤函历历在目,脚下黄河波浪滔滔,气势雄伟。回答:『章台柳』风陵渡风陵渡衰草杂生昔日路遍访风陵见不得一时芦花飞无数風陵古迹:女娲陵、女娲祠女娲陵位于风陵渡赵村南黄河洲渚上。《戴延之西征记》载:“女娲, 风姓, 风陵即女娲之墓。”《陕西通志》说:“上古风陵, 即女娲氏陵, 在潼关卫城北黄河中。”;《河南府志》说:“女娲陵在阌乡县黄河滨。唐天宝末忽失。乾元初, 复涌出。遂名风陵渡, 盖后风姓故也。”; 光绪《永济县志》载:“女娲陵, 在城西南六十里黄河洲渚上,今风陵渡其遗处也。”因女娲陵之故取地方名风陵。曾用名风陵堆、风陵坡、女娲陵。日月递嬗, 沧海桑田, 由于地球地壳的变动, 泛滥河水的冲击, 凤凰岭塌陷了许多, 天宝十一年六月, 女娲老祖的陵墓塌陷到倒岸以后的大河之中(《新唐书· 五行志》载:“天宝十六年六月, 虢州阎乡黄河中女娲墓, 因大雨晦冥, 失其所在……。”《阌乡县志》载:“天宝十一年六月, 阌乡县黄河滨女娲墓因大雨晦冥, 失所在。”《水经注》载:“潼关口河滩上, 有树数株, 虽水上涨, 亦不漂没, 人号为女娲墓。天宝十三年五月内, 因大风吹失所在, 乾元二年六月, 虢州刺史王晋光上言:今月一日,忽闻风雷,晓见坟涌出,上有柳树,古老相传云,本如女娲墓,女娲补天缺,断鳌立地维,故墓在大河中, 水高与高, 水下与下, 盖神之所扶持也。立祠于岸, 载在祀典。”“天宝十三载, 天雨晦冥, 俄失所在, 乃是河房风雷, 夜声黎明, 视之其坟涌出, 复夹两柳树, 肃宗命祝史祠鄢, 乾德四年, 诏置守陵五户。”)。女娲祠位于女娲陵背后凤凰山上。
风陵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