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的园林艺术和植物景观
2013级硕士3班 马鑫
学号:8220
课程老师:董丽
摘要
大观园是北京一处极富特色的古典园林。全园面积12。5公顷,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新拓水系2.4万平方米,草坪500平方米,种植各种树木3 万余株,堆山叠石6万立方米 .大观园内风景:藕香榭 林界认为它给中国园林界增加了“名著园” 的新内容文物界认为它造就了潜在的文化遗产,是红楼文化(艺术)博物馆,也是百年 后的真文物。本文通过简单分析大观园的园林艺术和详细分析大观园的植物和植物景观,来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大观园、园林艺术、植物景观
大观园北京园址是由红学、古建、园林、清史、民俗等多方面的专家、,1986年部分对外开放,1989年全部开放。位于北京西城区南菜园护城河畔。园内的建筑 、山形水系、植物造景 、室内陈设、小品点缀等都尽力忠实于原著的时代风情和具体描绘,再现了文学大师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的官府园林风采。
大观园想象复原平面图
大观园的园林艺术
1。1 构园得体,自由灵活的布局
大观园借用了从会芳园北墙角下引来的活水为主进行造景,自成天然之趣,将全园设计成一个“一处处铺陈不一,一桩桩点缀新奇”的自然山水式园林。园中自由灵活的布局在形式上表现为规则与不规则相结合的平面构图。整齐规则的空间给人以严谨规整的感受,曲折不规则的空间则给人以自由活泼的感受。大观园内,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各建筑与庭院也风格迥异。从门楼到正殿,为了强调皇权与适合封建礼制的需要,,而分别以自然式点缀于大观园内的各个方位,形成虚景与实景相结合,建筑与水景相对比,植物与水体相辉映的景观特点。
大观园山水布局平面图
1。2 空间分割,各庭院特色鲜明
为了在不大的面积内创造出更多富于变化的景观,造园时一般利用围墙、假山、树木、复廊等进行空间分割,把全园分割成各具特色的若干个景区,既丰富了园景,又扩大了空间感,营造出层次丰富、含蓄不尽的幽深境界。园内处处蔽隔,又处处相通,景物之间互为联系,互为掩映,处处给人以“柳暗花明”的新鲜感,自然回味悠长。大观园内,利用围墙与水体作为手段,使各个庭院既相互联系,又以自身鲜明的主题独立成景,主次分明,疏密相间,形成景色富于变化而又统一的整体环境。
大观园景区划分平面图
1。3 意境幽远,造境手法多样
园林造就的是一种意境,它使人赏心悦目并与自然相通,使自然升华为富有诗意的境界。意境,除了包括意与境、情与景等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外,还包括艺术气氛、,以园景写人,使人物性格与环境特征融为一体,借花木的自然属性比喻人的社会属性。潇湘馆内“凤尾森森,龙吟细细”,“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栏,比别处更为幽静”。竹子,体态秀逸且具神韵,品格虚心而有节。作者用竹林高洁的品格与隽雅的韵味象征了林黛玉淡泊雅洁的品质。 到林黛玉生命的最后,也“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内花木繁盛,蕉棠两植,暗含红绿二字在内,符合主人怜香草惜美人,,只有牵藤引蔓的异草垂山巅,穿石隙,表现薛宝钗纵使怎样的艳冠群芳,也只能是冷香的异草。有“花魁"之誉的红梅,花姿秀雅,品格高尚,拢翠庵内的红梅耐严寒,报早春,正是妙玉凝重节操的象征.
人工与自然,各要素巧妙结合
造园的四个主要因素是山体,水体,植物,,特别是人工的建筑物与自然的景物之间的关系,才能构成和谐的整体环境,突出自然美。大观园内各种园林要素巧妙结合,创造出一个和谐而富有自然情趣的园林空间。
,可以营造出宛若自然的山林氛围。大观园入口的屏障白石堎嶒,或如鬼怪,或如猛兽
大观园园林艺术和植物景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