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治疗
为避免药物导致肝脏损害所用名词不一致,建议采用国际共识意见规定的统一术语“肝损伤”(liver injury)。
相应名词:药物性肝损害(DILI)
药物性肝病(DILD)
药物性肝炎(Drug-induced hepatitis )
一、药物性肝损伤概述
肝脏是药物代谢、转化的重要场所,很多药物在肝脏进行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反应等一系列代谢,很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毒性损害或肝脏对药物及代谢产物的免疫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
药物肝毒性是临床用药过程中需要重视和监测的问题。在已上市应用的化学性或生物性药物中,、中草药以及保健药亦有导致肝损伤的可能。其中,急性肝损伤是药物性肝病最常见的发病形式,约占报道病例数的90%以上,少数患者可发生威胁生命的暴发性或重症肝功能衰竭,是药物肝毒性临床监测和防治的重点,也是我们临床医师执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职业风险问题。根据国内多中心大宗病例统计,近5年来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病例数有逐年增加趋势。因此,对药物性肝损伤有必要给予高度关注和警惕。
药物性肝损伤约占黄疸住院病人的2%一5%,占所谓“急性肝炎”住院病人的约10%,%。 在老年肝病中可达20%以上。在欧美国家约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30%一40% 。药物性肝损伤——就在我们身边。
在传统的观念中,中草药无毒、无副作用。但近年来发现中草药引起肝脏损伤已不可忽视,%~%。药物性肝损伤病例中,服用治疗皮肤病、骨关节病及养发乌发中药的患者多见。
目前已知可导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
(1) 抗感染类药物: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咪唑类抗真菌药有肝毒性。近年来头孢菌素、青霉素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起肝损害的病例也有报道。有细胞性损害和淤胆性损害药物,如氨苄西林,交沙霉素,头孢他啶,红霉素,复方新诺明,酮康唑。
(2)抗肿瘤药物:抗肿瘤药物大多经肝肾代谢,因此肝脏毒副作用较为常见,几乎各类抗肿瘤药物均可引起肝脏损害。
(3) 解热镇痛抗炎药物: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阿司匹林等。
(4)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氯丙嗪、苯巴比妥、丙戊酸钠、苯妥英钠等。
(5) 降糖药物:以第一代磺酰脲类降糖药导致肝损害多见,其他类型口服降糖药如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类较少引起肝脏损害。如: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
(6) 抗甲状腺类药物:丙基硫氧嘧啶等。
(7) 维生素及酶类药物:维生素A、烟酸、天门冬酰胺酶等。
(8) 性激素类:甲基睾丸酮、甲孕酮等。
(9) 心血管类:钙拮抗剂、心律平等。
(10) 中草药:
单味中药:有雷公藤、何首乌、斑蝥、苍耳子、白果、大黄、 泽泻、乌头碱、鸡血藤等。
中成药:中壮骨关节丸、逍遥丸、消银片、消癣宁、消石丹、天麻丸、首乌片、消咳喘、华佗再造丸、大活络丹、小柴胡汤、补肾益寿胶囊、复方青黛丸、百消丹等。
(11) 肝病治疗药物:一些治疗肝病的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和免疫调节剂也可引起药物性肝炎部分保肝药物、降酶药物同样可以引起药物性肝炎。
(12)反复使用化学染发剂、减肥及美容类药品也可引发药物性肝炎。
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治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