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有用功 , 额外功 , 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理解机械效率 , 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
教学重点 : 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 : 总功的概念 机械效率的概念
教学用具 : 重物 , 支架 , 细线 , 滑轮 , 斜面等
教学方法 : 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 , 但不善于动脑 , 好奇心强 , 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 , 比较好动 , 根据这个特点 ,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 " 以学生自学为主 , 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 " 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机械效率在初中物理教学法中既是重点内容, 也是难点内容, 重就重在它可使学生对全章知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知识结构, 真正掌握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难就维在: 1 前面在讲简单机械和功的原理时,都没有考虑摩擦和某些机械自身的重。 因此对本节课讨论的内容很难捉摸理解, 在具体实例中分不清哪部分是存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 2 对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不能真正理解,只会死记公式,遇到具体问题就感到无从下手。为此我
在教学中将 “用动滑轮提升重物” 这个综合性的问题分解成三个单一的问题提出来即 a 直接提升重物 b 直接提升滑轮 c 用滑轮将重物提升。 其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
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 “机械效率 ”,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引导学生学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三个物理概念
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课文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 1—3 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 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 (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如下四个问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 G 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 需用多大的力?( F=G)
c 需何等多少功?( W=FS )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
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 G 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 “空 ”滑轮匀速提升 h 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教学目的和要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