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读书笔记许维 04 月 07 日 21:58 分享到:反脆弱塔勒布许维分类:文化摘要: 世界本质上是不确定的, 确定性只存在于人类的思维当中, 人类对确定性的追求来自于对不确定的恐惧; 当我们希望用确定性思维去改变不确定的世界?希望世界按照我们的意思运转的时候, 我们往往会获得和初衷相反的结果文/ 明道副总裁许维今天要写的这个话题比较形而上, 读起来可能有一些枯燥, 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最近一直在读《反脆弱》, 这是一本让我不仅感慨“怎么只有 370 页呢? 怎么就没有了呢? 要是有 1370 页多好呀!”的书?趁着清明小长假有时间, 把我读这本书时领悟到的一些东西写下来, 勾引大家都去读一读这本书?我想在这篇文章里和大家聊聊:“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 我们该如何行动?”确定性是一种什么东西? 《反脆弱》作者塔勒布的好朋友丹尼尔· 卡尼曼写过一本同样很棒的书《思考, 快与慢》, 他在书中提出了快思维和慢思维两种思维模式?通俗的说, 快思维更偏动物性一些, 它更像条件反射, 比如说一个球向你飞过来你会很自然的躲避, 看到一个美女你会很自然的多看两眼, 有人骂你你会马上感到愤怒, 这种“刺激- 反应”是在你来不及思考的情况下就做出的?毫无疑问, 快思维系统对我们的生存非常有效,如果一支箭射过来, 然后你说我拿出计算器计算一下它的弹道轨迹吧, 然后我再根据结果做出躲避的决策, 那你早就没命了?慢思维则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 它在你处理逻辑问题的时候会派上用场?比如说小朋友问你:“有一个水池, 开进水管 1 个小时可以注满水, 开出水管 2 个小时可以把水放光, 同时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 几个小时可以把水池注满水?”你用快思维肯定解决不了, 你必须要开启你的慢思维系统?快思维和慢思维其实只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没有高低之别, 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启动不同的系统应对不同的情况?但是不知道为什么, 在我们的语言当中,“理性”这个词天然的带有褒义色彩, 说一个人理性他总归不会觉得你是在骂他?而我们有时候会说“ XX 这个人做事太感性了”, 这好像就不算是夸人吧? 据我估计, 理性的褒义化可能要归功于柏拉图?柏拉图老人家把世界分成了“此岸”和“彼岸”?此岸是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 它不完美?短暂?不和谐?充满变化,而彼岸则是柏拉图想象出来的“理形的世界”, 它完美?永恒?和谐?不变?唯一?彼岸的世界是怎么来的呢? 柏拉图认为它就是存在在那里的, 他并没有去证明它的存在?要我说, 其实彼岸世界是存在于柏拉图的慢思维当中——它是用人类的慢思维抽象出来的一个世界?怀特海说,“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柏拉图哲学的注脚?”这话其实很有道理,柏拉图以后的哲学家, 要么是沿着他的路往前走, 要么是反对他?基督教其实可以被看作是柏拉图哲学的一个变体, 二者的内核是一致的, 只不过一个是用哲学的口吻表述, 一个是用宗教的口吻表述?基督教通过“信仰”解决了哲学上无法用“证明”解决的问题: 彼岸的世界就是存在的, 你信它存在它就存在?也许正因为柏拉图哲学和基督教神学在西方占据了太久的统治时间, 所以“理性”这个词自然而然的就带有了一种褒义的色彩, 因为“理性”是到达彼岸世界的唯一道路?在寻找确定性的途中, 我们似乎忘记了当初是为什么而出发了?在很长的时间里, 人类不断的思考“怎样发现真理”
反脆弱读后感编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