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6 - 文化艺术 1 人性剖析与厌世倾向叔本华的生存空虚说认为, 人生即意欲( 或称之为意志) 之表现, 意志是无法满足的渊薮, 而人生的目的又是不断地追求这种永无止境的欲望。因此人生即痛苦, 幸运亦属消极, 人的一生都被希望所愚弄。若试图改变人生此种境遇的唯一途径便是走向死亡, 别无二法。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学说建立在对人性自私的深刻剖析上, 他认为人生而自私, 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人性中的“恶”是无法擦拭的污点, 因此人注定生活在悲剧之中, 其一生都将为追逐希望而奔波劳累。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无疑对芥川龙之介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人性中恶的揭露、对灵魂窘态的刻画以及对乱世中人之私欲的膨胀所致公共价值体系崩溃的展示构成了芥川短篇小说的一大主题。如其代表作《罗生门》便是对人性丑恶鞭笞的典型之作: 老太婆对拔死人头发的辩解之词让善恶的判断标准产生了动摇; 而仆人刚开始的正义感逐渐被生存欲望消解, 直至最后仆人对恶的厌恶完全泯灭并且生出为盗的勇气更是让道德的善恶标准完全崩溃。芥川以冷峻的笔调展现出乱世下人生存状态的尴尬, 对社会动荡时期因个人欲望无法满足所致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瓦解进行了客观而深刻的展示。芥川对善恶的思考在其作品中比比皆是。总体来说, 芥川认为道德准则的脆弱性由两方面原因所导致: 一是社会的现实条件。“整个京城破败不堪……佛像和祭祀用具被毁, ( 罗生门) 乐得狐狸来栖, 盗贼入住, 最后竟将无人认领的死尸也搬了进来, 且日久成俗。”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 恶劣生存条件使得人的生存遭受严峻的挑战, 因此人的善恶道德观念便屈服于生存意志之下。而这种条件下个人私欲的膨胀是整个社会价值标准被边缘化的外部原因。二是植根于人性深处对欲望的本能渴求。这一点无疑是对叔本华意志学说的直接继承, 并且也是芥川认为导致社会价值判断瓦解的根本原因。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认为, 人生不幸的起点来自于人对欲望的无果追逐, 因此人生毫无幸福可言。而在任何不幸与烦恼中, 最好的安慰莫过于想及他人的境遇更不如自身这一点。由此可见, 对欲望的追逐具有了排他性。个体将追求欲望的快感转移到与他人生存境遇的比较之上, 并以此来填补因为利益无法满足而产生的空洞。正是这种对利益的排他性的追逐导致了社会道德的沦丧: 一方面, 个体在永恒追逐欲望的道路上急速前进, 另一方面还要防止他人的境遇改善, 以免因他人利益的扩大威胁自己的生存境遇。此种心态在《蛛丝》中得到完美的呈现。罪人犍陀多原本可以凭借从极乐世界垂下的蛛丝脱离地域底层的血池, 却因为担心蛛丝断裂而试图阻拦其他罪人脱离苦海。此种缺乏慈悲的行为受到释迦佛祖的惩罚, 犍陀多再次跌入地狱, 永受折磨。蛛丝的断裂, 不仅是对人类悲戚命运的哀叹, 更象征着人类与神之间纽带的断裂。无论人类如何努力地接近神性, 人性中的利己之心终将使人类坠入地狱无明的苦海。对人性中利己主义的无奈与绝望导致芥川的厌世倾向, 这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一脉相承。我们的生存, 必是如此受苦, 直至死亡才能结束一切。人自出生起就与苦难相伴随, 与其经历种种苦难后走向死亡, 不如在生命伊始前就结束。然而人最悲哀的便是无法选择生死。芥川在其晚年作品《河童》中通过与河童拥有降世选择权的对比表达人类悲哀命运的无力改变。然而较叔本华而言, 芥川的悲观主义则显得较为温和
论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对芥川龙之介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