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讲解陵墓讲解陵墓概览黄帝陵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园。因位于延安黄陵县城北约 公里的桥山之上,故又称桥陵。是国务院公布保护的第 1号古墓葬。桥山,面积 333 公顷。 6万株古柏参天遍野,长青不凋。黄帝陵就在桥山之巅。山顶有一块“下马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在“下马石”左前方,有十数米高的大土丘,碑称“汉武仙台”, 传汉武帝北征匈奴,归来时祭祀黄陵所筑。由此北行二三十米,就是黄帝陵。陵高 ,周长 48 米,四周砌有 1米多高的花墙。陵前大石碑上刻有“桥山龙驭” 4个大字,相传黄帝即由此乘龙升天。再前有祭亭,红柱绿瓦,四角飞檐,亭中石碑刻“黄帝陵”3字,系 1958 年郭沫若所书郑成功陵墓福建泉州郑成功陵墓在南安市水头镇附近的康店村覆船山麓的赤土坡上,墓为闽南风格,古朴庄严。墓前有石雕华表一对,高入云表。左右侧有旗杆夹数对。石砌墓道基庭其碑。墓体三排九室为三合土。解放后几经修葺,并立《重修民族英雄郑成功陵墓碑记》, 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成功( 1624 -1662 年)南安石井人,生于日本平户,七岁回国,青少年时在晋江安海读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明十三陵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明十三陵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 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 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 1409 ~1645 年,距今已有 300 ~600 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 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 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邙山陵墓河南洛阳邙山陵墓群介绍: 邙山陵墓群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境内邙山上。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十几个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总数在千座以上, 为东汉(公元 25 年-220 年)至三国(公元 220 年- 280 )时期的古墓。 东部曹魏、西晋帝陵依山为体, 无封土;西部东汉、北魏陵区现存地面封土尚有 300 多座,呈覆斗形或圆锥形,最大者直径在 100 米以上,高 50 余米。已发掘的墓葬中,有用大砖黄肠石垒砌而成,形制巨大;也有规模较小的土洞。出土的大量墓志,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交往、民族关系等,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邙山陵墓群是目前中国面积较大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秦始皇陵墓陕西西安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以东的骊山脚下。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 13 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 38 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1974 年被发现, 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 210 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陵园的南部有一个土冢,高 43 米。筑有内外两道夯土城墙。内城周长 3890 米,外城周长 6249 米,分别象征皇城和宫城。在内城和外城之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葬马坑、陶俑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马厩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员的墓室。已发现的墓坑有 400 多座。秦始皇陵的冢高 米,周长 2000 米。经调查发现,整个墓地占地面积为 22 万平方米,内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陵寝的形制分为内外两城。内城为周长 米的方形,外城周长 6264 米。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始皇帝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 1956 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1 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 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 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
陵墓讲解-课件(PPT·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