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耳病.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6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 [概述概述] ] 耳疖耳疖---- ---- 是指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是指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毛囊或皮脂腺的化脓性细菌感染性疾病, 毛囊或皮脂腺的化脓性细菌感染性疾病, 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为特征。为特征。第一节耳疖相当于西医学的外耳道疖或局限性外耳道炎。相当于西医学的外耳道疖或局限性外耳道炎。[诊断要点] 症状:早期剧烈跳动性耳痛,张口、咀嚼时加重, 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疖肿堵塞外耳道时听力可减退。可有周身不适、发热、恶寒、头痛等全身症状。检查:外耳道软骨部可见局限性红肿、隆起,触痛明显,牵引耳廓或压迫耳屏时疼痛加剧。疖肿成熟后,红肿处变软,其顶部有化脓黄点,溃破后可有脓血流出。疖肿位于外耳道前、下壁者, 耳屏前、下方可出现肿胀。疖肿位于外耳道后壁者,肿胀可使耳廓外突,耳廓后沟消失。病史:多由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或耳道进水致表皮软化,细菌感染,或脓耳之脓液浸渍。[鉴别诊断] 急性脓耳有脓耳病史、耳深部疼痛及乳突部压痛, 鼓膜穿孔,有多量粘性脓液流出。耳疖位于外耳道后壁,可引起耳后肿胀疼痛,但有耳廓牵拉痛,疖肿穿溃后溢出少量纯脓清稀,若未波及鼓膜,一般不会鼓膜穿孔。外耳道炎:中医称“耳疮”,是外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分急、慢性两种。急性者外耳道灼热、发痒、疼痛,耳道流脓,或耳鸣耳聋,并可出现全身发热不适等症状。迁延为慢性者,主要为耳部不适和痒感,常有少许流脓,听力稍减。方药:五味消毒饮或银翘散加减[ [辨证及治疗辨证及治疗] ] 一、分型治疗㈠风热邪毒外侵㈠风热邪毒外侵主证:耳道灼热疼痛,张口、咀嚼、牵拉耳廓或压迫耳屏时疼痛加剧,可出现听力减退。检查可见外耳道局限性红肿,局部隆起,形如粟粒,大者可如椒目。成脓时顶部可见化脓黄点。疖肿破溃后,流出少许带血黄脓,症状随之减退。全身可伴发热、微恶风、头痛、周身不适。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㈡肝胆湿热上壅㈡肝胆湿热上壅主证:耳痛较剧,痛引腮脑,或有患耳听力减退, 有堵塞感。耳前、耳后之臖核肿大压痛,周围皮肤肿胀,外耳道局部红肿,高突如半球状,顶部有黄色脓点。触痛明显,如耳痛三、五日后,疖肿软,则有成脓,若破溃则有稠厚之黄脓或脓血流出。疖肿破溃后,耳痛等症状随之减轻。全身可有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大便秘结, 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泄肝胆湿热,解毒消肿止痛[基本用药及治疗] 4% 硼酸乙醇或 70% 乙醇或 2% 酚甘油或抗生素软膏纱条外敷,促其消肿或成熟溃破;或用口服中药渣再煎取汁外敷或如意金黄散、三黄膏、紫金锭、九华膏调敷,以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痛。 ,需在耳道纵轴平行方向切开排脓或挑破排脓,将脓腔内脓栓排净,用 75% 乙醇纱布敷压切口;若脓性分泌物多,可行引流后再用 75% 乙醇纱条敷压切口。或可局部敷紫金锭或黄连膏、如意金黄散、九华膏等。 、脓液排尽后,为防止外耳道狭窄变形及肉芽组织增生,可用大小适当的碘仿纱条填压外耳道, 1~2 日换 1次,直至痊愈。 、内关、少商等穴位 ;用 10% 鱼石脂软膏纱条或 2%~5% 酚甘油纱条敷于患处,每日更换一次。[转诊原则] 。 ,或耳前后淋巴结肿大者。 1周症状无改善者。 ,或糖尿病者。[ [概述概述] ] 盯耳盯耳---- ---- 是指耵聍堵塞外耳道引起的疾病。是指耵聍堵塞外耳道引起的疾病。第二节耵耳相当于西医学的耵聍栓塞。相当于西医学的耵聍栓塞。[诊断要点] 症状:耵聍小者可无症状,大者可出现耳堵、耳胀、耳鸣、耳痛、听力减退、眩晕头痛等症状。检查:可见棕黑色或黄褐色块状物堵塞外耳道, 可大可小,质地不等,或松软如泥,或坚硬如石。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

耳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875845154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