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011年秋季学期10月语文统练资料
一、诗中某个字用得好,好在那里?结合全诗评析某个字的妙处或艺术效果、表达技巧。某个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或感情,即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思考应先从词性入手。一般来说,诗歌中最要紧的地方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变化,强调过程及变化,一个好的动词能够拨活整个诗句。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副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它们着重于渲染意境,表达情感。另外一些特殊词,如叠词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 )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叹词可透射作者情感。还有一些表颜色的词,其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在推敲词性的基础上再咀嚼其意义,是否有多重含义,为本义还是引申义。再看是否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如果用到的话,答题时要把具体表现手法表述出来,再把这个字词放在原句中,放在整首诗当中,甚至要联系诗歌创作的背景去考查它描述事物和表达情感的特点,从而准确把握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例如: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的艺术效果。(2007年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上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林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简析:“穿”“数”动皆为动词。在这里描写所涉及的对象都是诗人自己,“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在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结合下句“孤”之点染,综合全诗分析,“穿”“数”两个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
二、本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或是,找出句中最精练传神或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进行简要分析。
上述几个题目是关于“诗眼”与“关键词”的提炼。“诗眼”是作品中最为点睛传神之笔,也能最充分、真切地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它一般处于关键部位,或开头统领全篇,或中间承上启下,或结尾卒章显志,具有透射全篇的作用。而某一联句中的关键词,也是最形象生动,意味深长,十分具有表现力的词。所谓“七言炼第五字,五言炼第三字”,可作为参考。
例如:本诗的诗眼是什么?(2006年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西,小舟犹依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分析:这首诗通过“小舟”与“溪水”的关系来比喻友情的恒久不变,经得起风浪。诗中有“交情得似山溪渡”,其中“交情”二字在句中作本体,内容上统摄全诗,结构上承上启下,可以推知诗眼是“交情”。
三、通篇虽无某字词,但又隐含于句句之中,请作简要赏析。诗中是怎样以某个字词统摄(贯穿)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具体说明)。
通过仔细审题,我们发现这类题目在已明确“诗眼”与关键词的基础上,要同学们把“诗眼”或关键词代入“句句之中”,结合“全诗”进行鉴赏。切记要结合全诗作句句深入地透析,贯穿某字词为线索用散文的语言把整首诗“泡开”,力求泡出意境,泡出情感,泡出主题。这种题型对语言表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颇受出题者青睐的题型。
例如: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2005年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 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 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 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 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分析:首联,写诗人因临风而惊暮色,引发了倚窗悠思;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疑为友来;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使露水滴在了阶下青苔上,一片寂寥之景;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引人关于“知音”遐想,古亦有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四、诗中某个字不同版本有不同的写法,你认为哪个更恰当?为什么?或是,用某个字来替换原诗中的某个字,好不好?为什么?
此类题型为“替换—比较”式鉴赏,大多比较灵活开放,允许有不同答案出现,只要言之成理皆可。在比较词语的使用上,我们可以从词性、词意、写作技巧、感情色彩、词的音节以及词在句中、段中的整体效果等众多方面去考察甄别。
例如: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 “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2004年湖北卷)
次北固
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