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古往今来,凡
是有作为的君主都是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正
如孟子所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
古代圣人最为朴素的民本思想,这种思想在当今社
会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
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去感受孟子
的思想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教学目杉
1、掌握一些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重点)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和孟子的政治主张。(重点)
3、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4、理清论证思路,把握文章主旨。(重点、难点
、解题、介绍作者
令孟子,名轲(“子”是古代人们对有文化的读书人
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
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
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
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
的主要政治主张是“仁政”、“与民同乐”,“民贵
君轻”。
四、初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点拨朗读应注意的感情、语速、语调等知识点
学生再读课文
五、学生质疑,教师释疑、点拨
得道:施行仁政
天时:有利的天气时令
地利:优越的地理形势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兵革:武器装备坚利:精良
委而去之:放弃域民:治理
冷威天下:震慑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依靠、凭借
故君子有不战:施行仁政的君主、或许
六、翻译课文
七、讲析课文、思考讨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是什么?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个以进攻一方为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另
个从防守的一方来论述,证明“地利不如人和”
作者以攻守两个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说明
“人和”才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
的内容?
明确:将论证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
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
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
“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
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后面的内容绝
非多余的闲笔。
4、文中那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明确: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八、品味语言
本文在论证过程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用?
明确:排比。这是孟子散文中最常用到的修辞手法
它的作用是既增强了文章说理的气势,形成一种不
可辩驳的力量,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王文英:得道多助,失道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