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色谱基础知识
1
完整版课件ppt
二、定义
色谱法(Chromatography):利用组分在两相间分配系数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技术。
2
完整版课件ppt
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利用样品混合物中各组分理、化性质的不同以及在两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 当两相相对移动时,各组分在两相中反复多次重新分配,结果使混合物得到分离。
两相中,固定不动的一相称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移动的一相称流动相(Mobile phase),携带样品流过整个系统的流体。
3
完整版课件ppt
色谱发展史
◆ 100年前,俄国的植物学家Tswett创立了色谱法。由Tswett创立的色谱法分离效率低,分离时间长,根据样品的不同,一般分离需要几小时至几天。
◆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先后出现了纸色谱(paper chromatography,PC)和薄膜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 特点:较经典色谱法简单、分离时间短,样品量要求小。
◆ 1952年,James和Martin提出了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
特点: 以气体作为流动相。应用范围广泛受到人们重视。但对不易 气化和热不稳定性差的化合物难以分离。
◆ 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新型色谱柱填料的,高压输液泵和高灵敏度的检测器的出现,发展出了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4
完整版课件ppt
液相色谱:以液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分离方法
适用于高沸点、大分子、强极性和热稳定性差的化合物的分析
流动相具有运载样品分子和选择性分离的双重作用
5
完整版课件ppt
一、液-固吸附色谱
(一)分离原理
(二)常用吸附剂
(三)吸附剂和流动相的选择
经典液相色谱
6
完整版课件ppt
(一)分离原理 各组分与流动相分子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 利用吸附剂表面的活性吸附中心对不同组分的吸附能力差异而实现分离
(二)常用吸附剂:多孔、微粒状物质
1. 硅胶
2. 氧化铝
3. 聚酰胺
7
完整版课件ppt
1. 硅胶
结构:内部——硅氧交联结构→多孔结构
表面——有硅醇基→氢键作用→吸附活性中心
特性:
1)与极性物质或不饱和化合物形成氢键
物质极性↑,吸附能力↑→强极性吸附中心,不易洗脱
2)吸水→失活
→105~110OC烘干30分钟(可逆失水)→吸附力最大
→500OC烘干(不可逆失水)→活性丧失,无吸附力
适用:分析酸性或中性物质
8
完整版课件ppt
2. 氧化铝
碱性氧化铝 pH 9~10 适于分析碱性、中性物质
中性氧化铝 pH> 适于分析酸性碱性和中性物质
酸性氧化铝 pH 4~5 适于分析酸性、中性物质
3. 聚酰胺
氢键作用
氢键能力↑强,组分越后出柱
9
完整版课件ppt
(三)吸附剂和流动相的选择: 依据被测组分、吸附剂和流动相的性质
1. 被测组分性质(极性大小):
烃< - - - - - - - - <羧酸,醇
2. 吸附剂的活性:
吸附剂的活性↑大,对被测组分的吸附能力↑强
强极性物质——选择弱吸附剂
弱极性物质——选择强吸附剂
3. 流动相的极性:
流动相极性↑大,对被测组分的洗脱能力↑大
“相似相溶”原则 :根据组分性质、吸附剂的活性,
选择适当极性的流动相
10
完整版课件ppt
高效液相色谱-魏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