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苗寨简历
苗族之都一一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
黔东南菌族侗族自治
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
县城36Km,
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
南由
州府凯里35km,
余个依山而建的
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
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
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西
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
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
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苗
寨,一座露天博物
展览
部苗族发展的史
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阁图
西江苗寨简历
西江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雷山属胖朐国与且兰国之边地,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时属
边境,西汉时处
毋敛两县之间,东汉时属毋敛县,三国属
蜀国之胖舸郡辖之边地,魏晋时期属胖
朝时属于罗恭
元朝中期属
从秦汉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区朝廷的设置虽有涉及,但郡县制、
廖地这醫的统治坐攀皂
历史上多
西江属丹江
鸡
司,鸡进司就位于现西江西南附近的
村,从此西江才被列入中原政权的
治理范围。
1914年,丹江改厅称县,西江属其辖内,1945年,丹江撤县,西江改归台江
县管辖。1944
山设置局,西江复归
辖,改为西江镇。1950年,
雷山设立县人民政府,西江属于第二区公所。1954年,建立雷山县苗族自治
区,西江千户苗塞所在地属西江区,1959年,雷山;炉丹寨麻江并入
大塘、永乐四区、44个公社,千户苗寨当时属于西江区西江镇。1992年,撤
区并乡后,千户苗寨属于西江镇管辖至今。
西江旅游特色
特色(一)建筑:西江苗的苗族建筑以
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顾结构。分平
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
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
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层
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
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
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
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
西江吊脚楼不但造型美观实用,而具在以下几方
面表现出很高的科学文化价值。
西江苗寨建筑
1、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是
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这种建筑已有数千年的历
史,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于栏式建筑已
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苗族最早的文明发源于长江中下游
带,西江苗族就是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建筑风格。2005
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2、西江吊脚楼结构严谨,建筑工匠巧妙运用力学原理,
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柱柱相连,
枋枋相接,构成了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这种建筑看似
上实下虚,但牢实坚固,非常实用,在建筑学方面具有较
高的价值。
阁图
西江苗寨建筑
3、一栋栋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干栋吊
脚楼相连成片,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形成了单
个吊脚楼所不具备的视觉效果。吊脚楼群与周围
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
得益彰,使得西江吊脚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4、西江苗族将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将农业生
条件较好的平地用于耕作,反映了苗族居民珍惜
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
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5、西江苗族在建房时,对发墨、中柱、正梁有
套讲究和禁忌,特别是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
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因此,苗族的吊
脚楼不但具有较好的美学和建筑学价值,面且还
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
6、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干户菌察的
重要建筑之一。出于改
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
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短建有风
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西江以前有风雨
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雨桥和南桂
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前桥
西江苗寨建筑
苗寨之都——西江千户苗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