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相框的设计与制作(一)
学科
劳技
学段: 初中
年级
初二
相关领域
木工
教材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劳动技术——木工设计和制作》
是否已实施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劳动技术教育是以获得通用的基本技术素养(含技术意识、技术思维习惯、技术设计与制作的思想方法和创新的精神)作为基本教学目标,以学生亲历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了解与技术相关的背景文化,学习分析技术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进行技术试验与检验设计,、技能为基点,促进学生对技术的理解与应用。以激发技术学习的兴趣为引导,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为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中运用心理学、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根据初二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认知和思维的水平,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含有童趣、乐趣、情趣、有新奇感,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的相框作为教学内容.
运用情境引入、讨论交流、优化设计构思、做中学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方案设计、方案优化的学习,学生建构设计构思的基本框架,形成相框设计和优化的一般的流程和方法,最终构建知识、技术、能力相结合的基本框架.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是通过相框设计构思和设计方案优化的学习,让学生对作品设计的一般要求有清晰地了解,理解方案的设计要求就是方案优化的一般标准,同时经历相框设计方案的整体构建过程。
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本课学习,期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设计构思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环保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相框的制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其他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直线锯割、曲线锯割的方法,有了进行创作的热情,并急于制作作品。但是学生对作品设计要求缺乏系统的认识,对设计方案的优化缺乏理解,也缺乏从“整体”的角度去设计方案的意识。因此借助贴近学生生活,可以装饰美化学生生活环境的相框的设计和制作,促进学生经历技术设计中交流与评价的过程,发展技术的表达和评价能力,形成作品设计。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如下困难:缺乏从实践获取的大量的信息中,分析、筛选、归纳、提炼出有效的信息,从而产生创意,形成设计思路的能力。
教学方式:情境引入、讨论交流,做中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
技术准备:三合板、剪刀、铅笔、橡皮、直尺、圆规、白纸、卡纸、复写纸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设计的基本要求。
了解设计方案优化的基本要求。
掌握优化设计方案的方法.
(二) 过程于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交流,优化设计方案;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确定设计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方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体验,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发展学生的技术素养。
培养学生做事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培养善于批判、敢于表现个性的品质。
教学重点:
优化设计方案。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形成相框设计的正确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孤儿院孩子生活照
照片中的这些孩子,都是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亲人的孤儿,他们生活在孤儿院里。离我们不远的清河就有一个孤儿院,那里就生活着很多孤儿。再过几周就是六一儿童节了,如果我们能亲手制作一个相框送给他们作为节日礼物,那将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引出本节课课题:相框的设计与制作(一)
观看
倾听
情景导入,渗透德育,关心他人.
明确本节课任务。
分析资料,明确设计要求。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框成品照片
提问:这些相框你最喜欢哪一个?或者说哪个设计更加吸引你?为什么?
组织小组讨论.
提问:我们喜欢的这些相框有哪些共同点?
观看课件
小组讨论。广泛交流,欣赏评价。
回答
听讲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相框设计的要求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结概括能力、
总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设计要做到外形美。
提问:设计仅仅美观就可以了吗?我们设计这个相框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观赏吗?
总结:摆放照片、美化环境.
我们设计和制作相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摆放照片,保证其最基本的功能。这就是作品设计的实用性要求。
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风格特点的照片。
总结:在考虑实用性与美
《相框设计与制作一》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