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 092 093133229 吴秀秀(一)分布与危害分布国外 1992 年在美国堪萨斯州西北部向日葵白锈病被发现危害向日葵。 1999 年 A. Viljoen 报道在南非向日葵上发生了向日葵白锈病。目前, 据报道向日葵白锈病已在美国、阿根延、澳大利亚及地中海部分国家发生。国内目前只在我国新疆伊犁州发生分布。分布范围: 伊犁州所辖的特克斯县、新源县、巩留县、昭苏县、尼勒克县、伊宁县、伊宁市、霍城县、察布查尔县和塔城地区塔城市。危害据调查 2001 年该病发生面积 0. 08x 10hm 2 ; 2002 年发生面积 0. 87 x 10hm 2 ; 2003 年发生面积 1. 19 x 10 4 hm2 2004 年正播发生面积 0. 83 x10 4 hm 2。 2002 年在新源县调查 3 个乡, 45 个地块, 调查面积为 230. 87 hm 2 , 发生面积 hm 2 , 发病率 96%, 病情指数达 37% 。同年该病害扩散到霍城县、尼勒克、巩留等县, 发病率达 60% 以上。 2002 年 8 月在伊犁农四师 70 团的复播油用向日葵 DK3790 品种上发现此病, 发病率达 100% (二)症状向日葵白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和茎, 叶部病害症状比较明显, 多发生在中下部叶片上, 严重时可蔓延至上部叶片。叶正面病斑呈淡黄色斑点, 叶背面产生白色疱状突起, 后期渐变为微淡黄色,内有白色粉末状的孢子囊和孢囊梗。病斑多时可连接成片, 造成叶片发黄而枯死, 对产量影响很大。茎部被危害后形成肿大, 并在病茎肿大部分产生白色粉末状孢子囊(三)病原向日葵白锈病是由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白锈菌属( Albugotragopogonis ( Pers. )S. F. Gray= Cystopus tragopogonis ( Pers. ) ) 引起, 孢子堆 0. 5~1mm , 孢子囊椭圆形或近球形, 无色, 孢子囊大小为 18. 47~ . x19. 79~ 23. 75 ( um) 。孢囊梗 25~ 53um, 短棍棒形, 不分枝, 单层排列。卵孢子 14~ 23 um, 深褐色, 有网状棱纹。(四)病害循环向日葵白锈病以卵孢子在病株残体上、土壤中和种子上越冬,卵孢子萌发后, 菌丝从气孔入侵, 寄生于寄主细胞间, 以吸器穿透寄主的细胞壁, 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孢子堆, 破表皮而外露, 病斑上产生孢子囊, 又随雨水传播再侵染。病斑上的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而反复再侵染。病害流行与雨量、低温有关。低温、湿度大是它的发病条件, 发病适宜温度 11~ 26 ℃。同时该病可由种子带菌, 造成远距离传播。?据调查, 向日葵白锈病在特克斯县 6 月初开始发病, 6~ 7 月为发病高峰期, 8 月以后由于雨量减少发病轻。田间再侵染频繁, 借气流和雨水传播。低温多雨和湿度大的地区, 发病重( 特克斯县 2003 年6月, 平均最高气温 26. 3 ℃ , 平均最低
向日葵白锈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