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博士根据奥苏贝尔(David )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最早提出了思维导图这一概念,并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思维导图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丰富,研究内容涉及思维导图的内涵、结构和特征、分类及其编制过程、评价标准等诸多方面。我国目前还处于介绍引进阶段,小学数学教育对思维导图的专题研究还不多见,中文版的思维导图软件较少,本文将从思维导图的内涵,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制图的策略、应用的注意事项几方面做初步探究。
一、思维导图的定义
思维导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思维导图能够构造清晰的知识网络,便于学习者对整个知识结构的掌握,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设计的工具
思维导图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支持与帮助,通过思维导图教师能够更清晰地呈现知识的框架结构,更加有条理地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将教学的主要概念和原理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简明扼要地表达概念的逻辑关系,呈现概念的地位以及相关性,以便学生发现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时,制作这样一个思维导图(如图一),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造思维的工具
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过程,学生拥有较为宽泛的想象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符合条件的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大量的思考,会在头脑中萌发各种新的想法,且学生在构建成自己的思维导图之后与他人的作品比较时还会有新的想法出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过五年级上册小数这一节内容时,通过与同学交流构建出这样一个思维导图。
(三)知识整合的工具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实际,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在小学数学中很多知识表面看起来毫不相干,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数学思想与方法”。融人了思维导图的教学让学生从散杂、片断的机械式学习提升为注重关系并充满主动探究活力的有意义学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一课时,这部分内容涉及的概念很多,如周长、面积以及六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等。如何给学生讲述这些概念?怎样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怎样获得学生对这些内容掌握情况的反馈信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复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表示的意义?(2)小学阶段学面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4)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将以上内容整理成思维导图,并且能让人一眼就看出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反思的工具
思维导图有助于师生对教学活动效果进行反思。学生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可以发现自己在知识掌握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