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国文献学研究进展
王余光/郑丽芬
2013—1—24 10:33:46 来源:《国家图书馆学刊》(京)2012年3期
【英文标题】Advances in Philology Study in China in 2011ﻫﻫ 【作者简介】王余光,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郑丽芬,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11级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1)。ﻫ
【内容提要】 以2011年公开发表的文献学论文和主要著作为基础,梳理本年度文献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并从文献学理论研究、文献学专题研究、专科文献学研究和文献学家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和总结,以期为研究者了解2011年度文献学研究进展提供参考。
ﻫ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papers and monographs of philology published in 2011, and analyzed the annual advances in philology study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he philology theory, the special topics, the specialized subject philology and the philologists. ﻫ
【关 键 词】文献学/学术进展/研究综述Philology/Academic progress/Reviewﻫ
从2011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学论文来看,热点集中在文献学理论研究、文献学专题研究、专科文献学研究和文献学家研究等几个方面。文献学理论研究包括文献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文献学阶段性总结和发展趋势的探讨等。文献学专题研究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和分散,并呈现出“古今并重"的态势,一方面对古籍整理的传统、思想和方法有进一步的探讨,另一方面则集中在古籍数字化、文献学发展趋势的讨论上。对于文献学家的研究,除了对传统文献学家生平学术的述略外,研究者开始关注历代史学家、文学家的文献学思想或某一方面的文献学成就。2011年对张舜徽先生的研究较为集中,,乡邦文献、出土文献、宗教文献的研究成为专科文献学研究中的亮点,对历史文献学学科体系和学科地位也有集中探讨。2011年度出版的文献学著作主要涉及文献学专题、文献学家和文献学理论研究等方面。
1 文献学理论研究
ﻫ ,学者们围绕文献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学科建设的探讨可谓百家争鸣。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学界对文献学理论研究的积极探索,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无惋惜地看到文献学的一些基本观点至今尚无统一的意见,
对文献学基础理论的回顾ﻫﻫ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文献学学科初创之际,张舜徽先生完成《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一书,奠定了文献学教育的理论基础。随着文献学学科的发展,新的文献学教材亦频频付梓,对推动文献学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多有发展,但大多仍无法超越张先生《中国文献学》一书所建立的文献学研究的基本框架。2011年张先生部分经典著作再版,其中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文献学九讲》尤其值得关注。该书以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中国文献学》为底本,经过编辑详加校勘、纠正讹误,在基本保持原貌的同时,从原书十二编中选取了关于中国古代文献“常识”的精华部分,编为九讲,包括文献学概说、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版本、目录、校勘等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和成就等内容,较为系统地覆盖了文献学的基础理论和古代文献的基本知识,同时也将先生的一些治学方法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贯穿于书。该书简体出版,体例统一,每讲之前均选配了与文字内容较为匹配的图片,以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相关内容,对文献学初学者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
ﻫ 对文献学教育和文献学发展的阶段性总结ﻫﻫ 文献学学科发展离不开文献学教育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本年度对于文献学教育的讨论除了对教学实践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外,关于文献学人才培养、文献学学科地位和通识教育方面的探讨亦值得关注。王国强[1]呼吁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建立图书馆古籍整理专业,为图书馆培养专门的古籍整理人才。黄仕忠[2]指出当前古典文献学学科发展面临窘境,在高校专业设置中逐步边缘化,,造成文史人才的培养先天不足。加强文献学基础教育,需要打破初学者对文献学望而生畏的“门槛",提供循序渐进的阅读指导。2011年3月,大众读书杂志《博览群书》新设专栏“教授开的书单”,旨在“向广大读者推荐
我国文献学研究进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