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
Crucifers Alternaria Leaf Spot
黑斑病是十字花科蔬菜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全国各地分布广泛。该病在白菜、甘蓝及花椰菜上发生较多,以春秋两季发生普遍,流行年份,可减产20%~50%。感病后,蔬菜茎叶变苦,品质低劣。20世纪80年代末期,黑斑病在我国北方地区频频流行,已成为白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
症状
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植株的叶片、叶柄,有时也危害花梗和种荚。在不同种类的蔬菜上病斑大小有差异。叶片受害,多从外叶开始发病,初为近圆形褪绿斑,以后逐渐扩大,发展成灰褐色或暗褐色病斑,且有明显的同心轮纹,有的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部穿孔。白菜上病斑比花椰菜和甘蓝上的病斑小,直径2~6mm,甘蓝和花椰菜上的病斑5~30mm。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汇合成大斑,导致半叶或整叶变黄枯死,全株叶片自外向内干枯。叶柄和花梗上病斑长梭形,暗褐色,稍凹陷;种荚上的病斑近圆形,中央灰色,边缘褐色,外围淡褐色,有或无轮纹,潮湿时病部产生暗褐色霉层,区别于霜霉病。
病原
图13-4 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菌
1 分生孢子 2。分生孢子梗
;
病原为芸苔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 (Berk.) . 和芸苔生链格孢A. brassicola (Schw.) Wiltshire (=A. oleracea Milbr. ),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两者分生孢子形态相似,倒棍棒状,有纵横分隔,分生孢子3~10个横隔,1~25个纵隔,深褐色。两种病菌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6根丛生,分生孢子多单生,较大,42~138µm×11~28µm,淡橄榄色,喙长,顶端近无色,具15个隔膜,主要危害白菜、油菜、芥菜等。后者分生孢子常串生,8~10个连成一串,较小,50~75µm×11~17µm,色较深,无喙或喙短,主要危害甘蓝和花椰菜。
两种病菌都要求高湿度。在高湿条件下,黑斑病菌产孢量大;分生孢子萌发要有水滴存在。芸苔链格孢在0~35℃的温度下均能生长发育,最适温度是17℃,孢子萌发适温为17~22℃,菌丝和分生孢子48℃时处理5min可被致死;芸苔生链格孢在10~35℃都能生长发育,菌丝生长适温为25~27℃,孢子萌发温度范围是1~40℃。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在田间病株、病残体、种子或冬贮菜上越冬。分生孢子在土壤中一般能生存3个月,在水中只存活1个月,遗留在土表的孢子经1年后才死亡。第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3~5d,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在生长季节,病菌可
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