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省西安710062)
摘要 传统教学一直存在着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观,即侧重学生是否掌握了书本知 识和是否会做题目等为衡量的标准,但不明确这些行为所反映的内部心理机制及其 形成条件。从心理特征上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着眼于给予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 能力及心理指导,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实际,能破除教学中“自我中心”,有利于促 使师生双方“自我发展”⑴,使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心理学作为一 门被广泛应用的学科,在地理教学中能够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开展教学,转变教 育关念、评价体系,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形成良 好的心理品质[2]。
关键词心理学课程改革教师地理专业素质重视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心理学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教学中 的内容也应该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必须从抽象、严谨、枯燥的形式中解放 出来,与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教学的基本过程应该以开放的体系展现出学科内容 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全学 生的人格、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正如课改标准所指出的: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 接受学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这就 要求教师把心理学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使效果更显著 ⑶。
1、优秀中学地理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中学地理教师不仅要具有"教师意识",同时还要有"地理教师"意识,因为在培 养人才的教育过程中,地理知识的丰富性和外延性,使得地理教师更能体现《中国 21世纪议程》的思想,在当今科技、社会、思想飞速发展的今天,地理教师应努力 学习新理论,树立新观念,努力具备良好的素质,使其自我不断完善,这是教育发 展的需要,也是作为一个中学地理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地理教师应努力学习,勤奋 进取,争取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中学政治课是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和 人生观的主课堂,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上好这门课,是政治教师应经常思 考的问题。要增强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从课程本身特点入手,不断丰富自 己的专业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个合格的地理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初中地理的全部 教材。这样,才能居高临下,从多角度分析与处理教材。同时要把握住地理学科的 历史与现状,从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等角度了解时代的要求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应 该具有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意识。中学地理教材内容是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 境、资源、人口问题为主线。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关系协调”理论观点向学 生进行科学的全球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教育。不仅是中学地理教师自己要 懂得,更要让学生懂得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懂得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 与生态平衡的关系:不能以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去取得短期的经 济效益;不能走 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人与自然必须相互支撑。也要使学生明 确,我国是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 境形势,我们只能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
心理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