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新教学观分析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及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转换。新思想新理念是一切创新教育的行为先导,教师只有把创新思想注入到自己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才能获得教育的成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创新”就要敢于对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大胆反思,重新认识教育教学目标,树立新的人才观、成才观。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创新呢?
一、“创新”体现在对新教材的理解和关注上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变了,读本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和能充分体现时代精神、人文精神的政治的、文化的、科技的著作出现在新教材的读本上。这就意味着作为承载、传播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荟萃世界各国优秀文明的一部分,语文更大程度上承担起了文化传承的作用。语文文化的丰富精彩,思想内涵的博大精深,人类知识与文明的鲜活都能在也应在语文课上得到也必须得到充分的展示,这即是教材所具有的文化功能和审美功能。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对生命、自我、社会有体验的成长时期,心理是否健康、认识是否全面、情趣是否高尚、个性是否健全,尤其需要文学作品在这方面给予熏陶、教化、认识和积累,在此过程中,完成“学有所成,学有所能,学有所乐”的学习目标。
新教材的文化审美功能决定了学生在经过自己感性的“感受”和“感知”后,才能在情感体验、独特体验、审美体验等方面心领神会。因此,新语文课应尤为突出“体验”,其意义就在于强调个体内在的心智发展及其自由、自主、创造精神与能力的养成和积累。唯有关注教材与学生在灵魂、精神与知识上的对接,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才有意义。
二、“创新”体现在与新教材相适应的新教学观上
教材决定教学观。新教材一旦确立,实施就靠教学,而教学观又对教学起着根本的指导和制约作用,因此建立新教学观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一种加工厂式的教育,老师按拟定的统一标准、统一的模式、统一的结构、统一的教法去“加工”学生,在这种加工中,“合格”意味着“全体一致”,成功意味着没有异类,学生成了服服帖帖的丧失自我的答卷机器。
现代教学观的理解则是:教学应是师生双向互动研讨、交流的过程。而新教材的特点就在于新教材的内容、意义和要求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一样。我们知道,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有其自身的体验和解读,在体验和阅读中,师生都在对给定的内容不断地转化与创造,这就使课堂教学能成为师生间真正意义上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教学。这同时意味着教学是师生间的交往、互动,是相互间的交流、启发和补充。师生完全可以也应该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易求得新的发现。因此,师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实现真正意
义上的教学相长,正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断追求的目标。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
中学语文新教学观分析研究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